
由捷克看香港再到以色列
由於近期中國積極發展「一帶一路」的發展策略,所以於剛過去的11月就於捷克舉辦了「中國投資論壇」,希望可以藉此推動兩地的經濟發展。而小弟有幸被邀請,代表香港IT界出席「中國投資論壇」,而從中亦看到了一些捷克IT發展跟香港相同之處,可跟大家分享一下。 談到捷克IT界可能大家也不是太過熟悉,但其實捷克也不乏一些有名的IT公司,例如做Social Media Analytic的Socialbakers及防毒軟件AVG等等,由此可見捷克也有一定的IT人材。但為甚麼它們在國際IT界上未有一定的地位呢?這是由於它們沒有一個像美國矽谷的成熟平台去讓人才交流,而政府機構亦沒有積極配合IT發展,以至IT界沒有足夠的支援去作發展。而其實反觀香港也有着差不多的困境,人才們不是外流發展就是閉門造車,沒有太多的機會去跟其他方面的專才作交流,而資源上的配合亦不足。如果想要發展資訊科技,以色列是絕對值得借鏡的一個國家。 以色列的國民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世界第一高的國家,它們積極發展跨行業之間的技術交流,這是它們成功的其中一個最重要元素。它們會把技術於在軍事、國防、醫藥、工業各領域間自由轉換,從不同行業的專才身上學以至用,再投放於本業之上。加上它們的計劃於大學科研階段,就已經會與不同的企業合作應用,而於商業應用之中尋求可改進的地方。這樣多方面的交流及商品代前試用,造就了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藥片攝影」這技術是讓病人通過吞服帶有微型攝像鏡頭的小藥片來幫助醫生獲取整個體內的情況,取代了傳統照胃鏡帶來的創傷,這就是就是把軍事國防的火箭技術融入醫學科技當中的例子。如果香港想要開展科技發展的話,必需要加強各方人才的交流,以達置人才互通的理想發展環境。
Facebook等科技巨頭,是否監控着我們的生活?
有沒有想過為何Facebook對用戶習慣如此瞭如指掌?因為除了通過追蹤用戶在Facebook上點擊頁面或廣告的行為,這科技巨頭似乎購買了不少用戶的敏感數據,包括用戶家庭收入、頻繁光顧的餐廳類型,甚至是錢包中有多少張信用卡。 美國獨立新聞機構的報告中指出,從去年起Facebook對外大量收集用戶的機密資料,當中包括「個人可投資資產1-24,999美元」、「家庭總收入介乎10萬到12.5萬美元」等等。報告亦道出,Facebook購買用戶線下活動的資料,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雖然Facebook手握大量數據,看似不足為患,很多人對此並不介意,但事實上這象徵其監控能力十分強大,甚至比政府強大。例如在2015年,港府就曾向 Facebook索取資料70多次,協助處理各類刑事案件。 這反映出Facebook可直接或間接監控我們的生活,暗藏敏感數據被使用的隱憂。 若他們運用手上的數據,並且拼湊從第三方購入的數據一起分析,便能精準掌握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力量往往大得令人意想不到。而且除了Facebook,別忘記谷歌、蘋果、微軟及亞馬遜等科技領導者也同樣擁有這種龐大的力量。 今時今日,網絡監控已是全球焦點之一,數據保安的警號已在世界各地響起。我們在享用大數據帶來的便利時,亦要關注個人的私隱保障,以及企業怎樣收集和運用數據,避免個人資料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使用。
如何拆解「關公災難」?
自2015年起,香港網民眼見不少機構均爆發各類型的公關災難,於是有創意地將「公關」二字倒裝成「關公」,稱之為「關公災難」,更不時笑稱「畀關公抖下得唔得」。其實大部分的公關危機,往往是突如其來和難以預測,而我們總不能等到危機發酵了,才作出相應的部署,卻需要於事前做好準備。 這類危機通常分為三個初期階段:一是潛伏階段,只在少數認知的層面;二是衍生階段,方始得到廣泛認知;三是擴散階段,事情被迅速於網上廣傳。我們必需在這段時期之內作出適當的行動,若然拖延至危機完整發醇,那麼之後便很難力挽狂瀾。 近年甚為廣泛的反面教材,莫過於宏利保險職員以五百至七百元,請人拍三條「上太空」的短片,作為公司晚宴之用。後來事情被迅速廣傳,甚至成為各大品牌二次創作的題材。 其實在這段關鍵期間,即時性的媒體監測(Instant Media Monitoring)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可以在「關公出現之前」,盡早取得或會傷害和影響品牌的負面消息和資訊,例如在網上找出相應的關鍵字,讓我們發現到底有何潛在威脅,方便作出針對性的部署。坊間有不少優質的社交媒體監測服務,例如慧科(Wisers)會提供這類的正負情緒分析。 假如當時宏利透過這些媒體監測取得有關的資訊,分析其社交平台的數據,評估問題的嚴重程度,調查及找出究竟甚麼因素構成這個潛在的公關危機,接着通過與事情之中的對象接觸和對話,取得更多的了解,於行動升級前已經採取適當行動,那麼事情便能在擴散階段前平息。 然而,宏利沒有意識問題的嚴重程度,未有及早監測、分析和行動,以致事件後來如此一發不可收拾,對品牌形象造成某個水平的傷害。不過,這也正好印證,即時性的媒體監測的確極為重要,防患於未然。 其實處理公關危機,成功之道往往就是反應夠快,其餘的一切只是其次。快速、高透明度、懇誠和具建設性,正是現今我們面對危機時,最需要學習的公關技巧。
《Pokemon Go》旋風怎樣捲起的?
要數近日的城中熱話,一定是《Pokemon Go》,沒有之一。 《Pokemon Go》是已故任天堂社長岩田聰的遺作,亦是任天堂創辦一百二十七年來的首個手機遊戲。在它面世之前,其實任天堂早已陷入銷售的低潮,在二零一零年起,就出現了過去三十年來的首次虧損。 最大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日本的遊戲廠商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相對歐美的廠商,無論技術、資金和人手也明顯被比下去。 另一方面,在於任天堂一直不太願意進入近年大熱的手機遊戲市場。因為任天堂除了是一家遊戲製作公司,更是一家硬件製造和銷售商,假如它將旗下遊戲打進手機市場,顯然會影響自家的掌上型遊戲機硬件銷售量,形成自己打自己的情況,最後未必帶來可觀的利潤。 因此,在任天堂二零一四的原定計劃中,只是希望利用現有的iOS和Android設備宣傳品牌,推出旗下經典遊戲的試玩版,而非正式版,假定當玩家被試玩版吸引後,自然會花錢買主機和遊戲。 可是,任天堂大概沒有想過,自從《Pokemon Go》推出後,迅速成為美國、澳洲和新西蘭三大測試地連續三天App Store收入冠軍,連帶製作該遊戲的遊戲公司任天堂亦因此股價急升,數天內獲得九十億美元的增值。除此之外,這遊戲更吸引了大量社交媒體關注,在遊戲推出後,Twitter的話題也短短在兩天內激增一倍。 那麼,《Pokemon Go》的魔力何在,以致紛紛成為全球各地的追捧遊戲? 完成童年的夢想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其遊戲結構。它是一種少數破格將虛構遊戲與實境結合的手機遊戲,主要遊戲方向是捕捉當中的「寵物小精靈」及訓練牠們。此遊戲是高度結合GPS定位系統,玩家須配備手機,不斷於室內室外找尋和捕捉不同的寵物小精靈,然後透過玩家持續的行走,讓捕捉了的小精靈成長。 遊戲方式看似平平無奇,卻正正滿足了第一代寵物小精靈愛好者的童年夢想,成為真正的精靈大師。每個當年喜歡寵物小精靈的人,必然幻想過自己成為當中的主角,不斷冒險和捕捉小精靈。 即使任天堂多年來一直推出各種相關遊戲,但玩家始終停留在虛構的世界裏,仍有一份格格不入的失實感,而這次的《Pokemon Go》,玩家必須根據當地的真實地理環境捕捉小精靈,而且還能去當地的著名地方挑戰道館(例如香港的其中一個道館處於時代廣場),其真實感大大增加。 而且,野生寵物小精靈的特性與其分佈位置、地形關係密切,例如水系小精靈需到海邊捕捉;陸地上通常遇到草系和昆蟲系小精靈,代入感更強。 強大的社交潛力 此遊戲不只局限於捕捉小精靈,玩家還可以以真錢購買虛擬道具,然後於某個固定地點設定一個有效期三十分鐘的PokeStop,讓現實中身處該地的玩家聚集起來享用其PokeStop。這種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即是在GPS –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基礎上,結合網絡地圖的使用)玩法,讓玩家的社交範圍不只局限於認識的朋友,還包括其他在該地偶遇的陌生玩家,展現了強大的社交潛力和社交互動性。 強勁的線上傳播 由於該遊戲結合了LBS功能,吸引不少玩家,包括全球各地的名人、KOL (Key Opinion Leader) 截圖和在社交平台分享他們的即時成果。在名人效應的推波助攔之下,這遊戲在擴散速度和討論氛圍更為強烈,在推出的短短數天內,《Pokemon Go》在Google的搜尋量已高達三千二百萬次,同時在Twitter的話題量亦有一百九十萬,情況極為罕見。 而且,即使在香港,不少品牌也趁著這個大趨勢,紛紛在Facebook等社交平台「抽水」,推出與《Pokemon Go》相關的帖子,例如於「大嘥鬼 Big Waster」 Facebook專頁中,該品牌便以收服大嘥鬼作為話題,引來不少粉絲分享,單是這個帖子的分享次數,已是平時一般帖子的二十多倍。在這種強烈的傳播氣氛下,《Pokemon Go》怎會不爆紅? 《Pokemon Go》帶出啟示和方向 這次《Pokemon Go》空前的成功,足以證明品牌的重要性。因為其實這種虛擬和現實結合的遊戲,過去亦有不少類似的例子,但大都是一些名氣較小的遊戲廠商開發,但《Pokemon Go》的盛行,正正反映任天堂的品牌實力,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於世界各地聚集了不少粉絲,所以由這品牌統領這個虛擬實境的遊戲,自然能夠得到更多人接受、更樂於學習這種頗為創新的遊戲方式。 這種概念,與當初的蘋果公司旗下的產品大同小異。眾所周知,蘋果提出的新產品和新發明,如iPhone的觸控式螢幕,其實並非是史無前例的新技術,但經過蘋果的投入和重新包裝後,因為蘋果自身的品牌效應,帶給顧客的信心,所以當它推出一些較新或顧客從未接觸過的技術時,顧客的接受程度往往較高。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蘋果的網上付款服務,當蘋果手機裏內置了Apple Pay這個系統,會吸引更多人嘗試使用這種技術。 引申下去,不難預測,未來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大型遊戲廠商,尤其日本的遊戲廠商,會跟隨任天堂的步伐,步往開發虛擬實境的道路。正如前文所述,日本的遊戲廠商在各方面均面對歐美遊戲商的挑戰,以致銷情不理想。相對而言,製作此類型的手機遊戲,在資金、時間和人手等各方面所需冒上的風險都較低。 因此,預料在不久將來,很多日本傳統的大型遊戲廠商,例如Capcom,將會利用它們手上的經典遊戲資本,重新包裝成這類虛擬實境的遊戲,嘗試為其既有的品牌殺出一條新血路。 可是,值得留意的是,雖然任天堂的《Pokemon Go》開發了一個重大的新商機,更似乎為不少遊戲廠商打開一條新血路,但不要忘記,手機遊戲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生命周期往往很短,即使遊戲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的人氣和豐厚利潤,但無論對於任天堂抑或其他尾隨的遊戲廠商,這樣的開發是否能夠作為長遠的發展,成為公司的長久經濟支柱,這個問題就有待觀察。 朱俊昌 You Find Ltd.董事, 數碼化聯盟副主席 王志恆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助理講師
最新雲端技術,怎樣為創新科技帶來強大支援?
上文提及早前筆者參與Google於倫敦舉辦的雲端會議,了解其突破性的雲端技術發展。於未來的日子,Google將會大力發展虛擬伺服器技術,期望佔據更大的雲端服務市場。 Google的四大服務:雲端存儲服務、運算引擎、開發和運行應用程式的引擎、數據分析的 BigQuery及機器學習工具,能支援不同企業的需求,節省成本,因此吸引不少科技創意公司的注意。 風靡一時的Pokemon Go就是受益於此服務的一例。它能容納大量玩家同時在線,實歸功於Google的虛擬伺服器。Pokemon Go上架後,它的虛擬實境的趣味性和強大的社交潛力,一度吸引大量玩家下載,令開發商始料不及。原設的伺服器本來無力應付蜂擁而至的玩家,但後來幸得Google迅速組建虛擬伺服器,最終轉危為機,助任天堂一舉翻身。 另外,今年Snapchat亦以20億美元與Google簽約,成為雲端平台的最大客戶。Snapchat很有機會透過Google度身訂造的App引擎,享用其打造軟件的工具和服務,並且有效應對不同的流量變化,大大增加Snapchat的競爭力。 從前創業往往需要龐大資金及專業技術,使香港不少有志創業的年輕人止步,但如今創新科技推陳出新,打破了固有局限。Snapchat的創辦人正是成功例子,他有創新意念、技術、市場觸覺及認知,最終即使沒有強大資金也能跑出。有意創業的年輕人應多了解全球技術發展,積極求變,方能突圍而出。
【緊貼網絡熱潮,亦可把握成機遇?】
「雞,全部都係雞」一個月前是網絡熱潮,連明星、網絡紅人都爭相拍片自彈自唱;一個月後,這個話題卻已顯得Outdated。這個現象正正反映了網絡世界的即時性、快速傳播和具爆發性的特點,如果能把握時機作出應變,隨時為品牌帶來正面而巨大的影響。 當互聯網不斷滲透到生活、每名香港人平均日花超過3小時上網,瞬息萬變的網絡威力實在不容小覷。早前探討過藉助社交媒體監測(Social Media Monitoring)幫助管理網上聲譽,今次筆者想跟大家分享從社交媒體監測網絡熱潮,從而轉化成機遇的案例。 事緣有網民於8月12日在高登討論區以歌詞形式發佈了「雞,全部都係雞」的帖子,出乎意料地都令大家聯想到Richard Clayderman 演奏的鋼琴名曲《夢中的婚禮》,這份創意也頓成網絡熱話。8月13日,有反應較快的網絡紅人如盤菜瑩子以影片形式分享自彈自唱,為事件升溫,影片亦陸續於互聯網上瘋傳、轉載和討論。 當大家期待售賣炸雞的KFC「出招」時,其競爭對手麥當勞卻搶先於8月16日在Facebook出Post成功「抽水」,造出巨大迴響,該Post除了有極高的投入互動率(Engagement rate),背後的社交媒體監測數據更值得我們留意。 筆者分析「全部都係雞」現象期間的數據發現,KFC的搜尋量(Search Volume)一直高於麥當勞,但在8月16日麥當勞Facebook成功抽水後,麥當勞的搜尋量首次出現逆轉,甚至於8月17日後開始大幅高於KFC,成功為品牌帶來更多談論。另外,筆者亦留意到有網民留言提及麥當勞過去的一些口耳相傳(Word of Mouth)的負面報導,亦巧妙地給予麥當勞一個澄清的機會,可見善用網絡熱潮,擊中爆點,能夠轉化成更多發展品牌的機遇。 傳統紙媒直到8月18日才廣泛提及事件,但事件已降溫不少,以往由傳媒主導的社會熱話,現今更多經由Facebook、YouTube、討論區等醞釀及爆發,最後才「推上報」。互聯網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而且機遇處處,如果投放更多資源,配合社交媒體監測,把握一閃即逝的機遇去觸及目標客群,隨時為品牌帶來巨大效益。當然,品牌也要用心經營,建立口碑,避免被精明的網民反駁。
「網紅」與「大號」怎麼分辨?
「洪荒之力」在短短一個晚上,已從一句回應記者的說話演變成全城熱話,更登上了微博熱搜榜,而游泳女將傅園慧也於奧運期間在國內爆紅,從運動員搖身一變成了「網紅」。傅園慧令很多網民紛紛仿效,更有公司想找她當KOL(Key opinion leader)宣傳自家的品牌。到底「網紅」和香港人常說的KOL有什麼分別?從事網上營銷的Sam便在網上找了很多不同例子,試從這些例子去了解「網紅」與KOL的不同之處。 在內地,「網紅」是指在某個領域小有名氣或因一些事件突然爆紅的人,最近的傅園慧就是個好例子,誇張的表情、說話口直心快的爽朗性格令她當上「網紅」,不過這種「網紅」的熱度往往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大概只有一到兩個月不等。而且關注「網紅」的人沒有共通點,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可能是受眾。奧運閉幕後,傅園慧的曝光率、關注度與討論度也逐漸減退。 KOL在內地統稱 「大號」,當中包括明星或某個領域大有名氣的人。就名氣而言,「網紅」與「大號」的分別是「大號」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而「網紅」給大家的記憶往往只有行為、表情或金句。除了名氣外,另一個着眼點就是受眾,「大號」的受眾通常有特定的年齡層、性別或興趣,這個分別對於品牌投放廣告資源有重大影響和啟示。 香港本土品牌如果想捉住某個熱潮在內地進行推廣,就要準確的投放不同的資源到「網紅」與「大號」身上。Sam以「洪荒之力」為例子,建議客人在微博的博文上加上標籤,提高博文的曝光率,同一時間配合與目標客戶群相關的「大號」宣傳。Sam用簡單的方法便可推高客戶品牌整體的曝光,從而達致廣泛傳播的效果。所以從商業的角度出發,每個品牌在投放廣告資源時,也應先仔細考慮,不應盲目地「抽水」,才可以在讓受眾有共鳴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品牌形象。
出門不帶現金,也能衣食住行無障礙的時代或已來臨!
醞釀近一年後,香港金融管理局終于于上周批出第一批共5個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包括支付寶錢包、Wechat Pay(微信支付)、Tap&Go拍住賞、TNG電子錢包、八達通卡,香港零售支付由此進入新的里程碑。而此前,淘寶阿裏巴巴的誕生地中國杭州,已經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最大的移動支付之城」。數位化支付已開始改變大眾的生活。 或許說到這裏,讀者會對這些新興的支付方式一知半解,不如一起看一則相關報導:來自德國的「阿福」,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結緣一位上海女孩,成爲中國「女婿」。這位微博紅人上月親身體驗了一次不帶現金遊玩杭州。早上使用支付寶乘坐公車,到達目的地後,購物、吃飯點餐用微信掃碼支付,全程使用只隨身攜帶了手機以及護照。一天結束,阿福說:「我去過全世界30多個國家,沒有一個城市能像杭州這樣便利。即使是路邊普通的燒餅攤,都能完成移動支付」。 事實上,阿福不帶現金的遊玩體驗,只展示了移動支付衆多功能中的一部分。除了門市付款和大家都熟悉的淘寶網購支付功能,轉帳、收款、手機充值甚至AA付款都已直接加入了各項移動支付app中,用戶打開app,綁定資料就能直接在手機端完成各項費用繳付,甚至港澳通行證現在也已經能通過微信預約辦理。 試想一下,買咖啡、乘的士不需現金支付;旅行簽證只需app內預約繳費,這對事事要求效率的香港人會帶來多大的方便? 雖然目前現金支付仍然是主流,不過,創新支付亦是大勢所趨。面對移動支付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創新科技固然能極大滿足數碼融合時代的商業需求,但只有確保新科技足夠安全,才會最終被消費者接受。
【互動新思維:Facebook直播】
社交平台上不只一個品牌,要做到在芸芸品牌中突圍而出,靠的除了是品牌文案吸引、圖片美觀,更重要的是向你的目標受眾(Target audience)說話。這裏說的並不是「品牌想說的話」,而是「目標受眾」想聽的話。現今的「網民」追求真實感、「貼地」,而抗拒千篇一律的推銷文章。品牌就要考慮如何藉助社交媒體的功能,與目標受眾來一趟貼地的溝通。其中,筆者認為Facebook今年推出的直播功能頗為不錯。 提起直播(Live),相信讀者們都會想到直播遊戲或年初風靡一時的「17」程式。比起上述兩種方式,Facebook擁有龐大的網絡人口受眾,互動率高,直播功能來得更直接有效。 Facebook直播無疑能拉近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令品牌更貼地及人性化。雖然有了新形式的幫助,但品牌亦不可拘泥於老派做法,如單純直播記者招待會,實為搬字過紙,未能用盡直播的優勢。 要突破傳統思維,就要善用直播的即時性及互動性。如早前歌手張敬軒以「降兩度」之名在Facebook直播小型演唱會就是好例子。他先在Facebook揚言某月某日會直播,直播當天帶同樂隊演唱,規模不亞於普通小型演唱會,並根據Fans的留言即場回覆,令整件事的互動性大大提高。 另外,淘大亦曾以直播形式輔助線下活動的舉行。一般品牌對線下公關活動的做法都是派遣攝影師為現場拍照,翌日在Facebook張貼活動花絮。這樣的話,又有多少網民會感興趣?相反,直播整個活動,輔以即時的有獎問答活動,就能在短短兩小時內賺取8萬的瀏覽量及超過1千人的參與。由此可以看出,線下活動與Facebook直播緊密配合下,既能獲取網民對活動的關注,亦能於社交平台獲取不少互動,相得益彰。一加一,品牌效應絕對大於二。 隨着不同社交平台冒起、各種功能推陳出新,社交媒體在品牌推廣策略上應當佔一席位。各位品牌經營者,不妨多加心力將更多創意及資源投放於社交媒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