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營銷公司 推品牌網上監測 公關災難化危為機 近年隨着愈來愈多傳統企業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碼營銷亦在他們整個宣傳策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多年市場營銷經驗的昇華在線有限公司(You Find Limited) 董事及創辦人朱俊昌(Jeffrey) 曾協助不少客戶成功轉型,他經常提醒客戶,「在這個人人都走向數碼的年代,網絡世界對你品牌的評價就變得十分重要,值得分析和監察,亦是對業務發展的一項重要資訊。」 Jeffrey創辦YouFind逾12年,多年來因應市場走勢和數碼營銷的新發展,幫客戶打造最合適的營銷方案。當中,他見過不少因營銷策略不當而造成公關危機的例子,即近年常說的「關公災難」。令Jeffrey留下深刻印象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一間餐廳因服務態度不佳而得罪食客,令食客在網上發佈劣評,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文章在網上迅速傳開,最後餐廳生意一落千丈,倒閉收場。Jeffrey認為,「傳統公司在數碼轉型的初期,往往疏漏了在網上監測(social monitoring)這一環。」 不過,即使有些客戶意識到處理網上負評重要性,亦不知從何入手,「客最怕就是不知道別人在網上如何談論他的品牌,因而下錯決定。」Jeffrey不時以公司名義舉辦講座,講解數碼營銷的新趨勢,並解答客戶對這方面的各項疑難。客戶最常問他的,亦是最着緊的問題,就是「發生公關遭難後,網上平台的處理手法與傳統公關的處理有何分別?」Jeffrey說,首要是根據每一個平台的特性去制訂解決方案,變化萬千,這正正是他覺得從事這一行最具挑戰和最精妙的地方。 除了策略,速度亦是關鍵,天災發生後,從發現問題、通知客戶、向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到實際行動去「拯救」一個品牌,防止事件在網上引來大量負面評論,回應時間可能只有短短數小時。所以,Jeffrey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時,會以「快速、高透明度、誠懇和具建設性」為大原則。這亦是現今我們面對危機時,最需要學習的公關技巧,可以幫不少公司將危機轉化為商機。問題發生後,如何在網上補救固然重要,不過Jeffrey更希望網上監測可以為客戶提供其品牌的深入分析,應用在公司的業務發展上,「除了處理公關災難外,小至想知道網民對公司一個新產品的評價、大至總統大選監測民意走向,都可以利用網上監測做到。」
Month: May 2023
今時今日,愈來愈多商業機構意識到數碼化的重要性,明白如果遵從舊有的市場營銷策略,不管是否處於市場領導者位置,也遲早會令營利逐步萎縮,甚至會被市場淘汰。可是,反而不少非政府機構(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卻在數碼化方面多半停滯不前。 相比一般的商業機構,不少非政府機構往往尚未建立與時並進的營銷思維,而且對於網上營銷和數碼化的成效抱有懷疑態度。例如他們仍保持舊時代的線下宣傳思維,覺得只定期上載活動照、活動詳情,已經達致理想成效,而且對於撥出部分預算用作社交平台的宣傳費,他們總是不多考慮,因為他們不夠清楚廣告的回報和成效,擔心這是「燒錢」的行為。 這很大程度因為他們會基於其發展背景和規模,形象偏向保守,內部的持分者未必敢於接受和嘗試各種日新月異的數碼平台和嶄新的營銷策略,那麼就算在其他方面均完全配合到,亦無法有效跟上數碼化的步伐。 即使部分的非政府機構有緊貼市場的營銷思維,但另一個阻止他們數碼化的障礙,就是資源不足的問題。 一般而言,非政府機構的營運資金來源源於捐款及公帑,形成在沒有足夠資源的情況下,他們必須作出取捨。然而,很多時候開發數碼平台,甚至找尋市場推廣及公關?中介公司專業協作,通常需要不少支出。最終就算在資源緊拙的情況下,只能把數碼營銷放於較次要的位置。 可是,其實就算對非政府機構來說,數碼化還是非常重要。因為在數碼化的推波助瀾下,他們能更有效找出目標群眾,成為業務發展的增長,而且亦有助這些機構提供更好更貼近市場需要的服務,形成雙贏局面。 然而,當面對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非政府機構該如何自處,有效發展數碼化? 首先,找出真正懂得網絡營銷及策略管理的人管理社交平台。很多時候,企業管理層多半將機構的網絡營銷重任給予前線同事,以為「有接觸社交平台=掌握如何發展其社交平台」。事實上,要成功透過數碼化發展機構,背後卻需要很多專業分析和技術。其次,機構持分者需放寬部分權力給予新世代營銷的專業人士,一起發展及制訂數碼策略。
根據Google官方提供的大數據,香港於智能手機市場中領先全球,智能手機普及率達79%,為全球的頭五位。人們主要利用智能手機,主要用來玩遊戲、看影片或是使用社交媒體或是網上消費。現今社會愈來愈多人以手機消費,而他們的消費習慣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線上搜尋線下購買」或是「線上搜尋線上購買」。 香港的線上消費其實擁有龐大的商機,但我發覺到最基本的問題是用家的期望跟手機Apps的設計有落差。香港一般的手機Apps設計都比較簡陋,根據不能跟Uber、Insatgram及微訊等Mobile-first或Mobile-only的Apps相比,這些Apps令用家的要求愈來愈高。 智能手機的普及,其實是一大商機,問題就在於我們如何把數碼的東西帶到現實生活之中。眾所周知智能手機能夠偵測到用家的位置,就正正因為這個功能,我們就可以把現實跟數碼世界連繫在一起。舉個例子,由於香港寸金呎土,店中的櫥窗或是展示產品位置有限,而結合智能手機的應用,當客人A走入時裝店中,他於顯示屏中見到的可能是運動裝,而客人B來到店中,看到的卻會是西裝。因為你的手機記載着你的搜尋習慣,而顯示屏再根據你過往的搜尋喜好來顯示你可能會感興趣的商品,令廣告宣傳更個性化。 其實相近的事於外國已經發生中,香港亦應該要把握機會,去增強消費者的線下購物體驗。除此以外,手機Apps的設計亦應該要與時並進,讓大家不論線上或線下都可以把握到消費者的心。
Web analytics has reshaped how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thought about the role of data in decision making. The next major wave for our industry was the shift to an expanded example of digital analytics. Companies continued to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eb, but also started to analyze email, advertising, video, social and offline marketing channels. …
The next wave of web analytics – Marketing Analytics – Customer Intelligence Read More »
無可否認,消費者主導已是今時今日的一個大趨勢,消費者的反應往往扮演主宰品牌的命脈。 消費者在購物和享用各種貨物的前後,都往往於網上查閱或撰寫評論。以香港為例,就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港人會於消費前上網搜尋相關資訊。這正好反映,其實現在線上與線下的市場營銷關係已是十分密切,品牌無法忽視前者的重要性。 然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消費者不會單向地等待接受品牌硬推的正面訊息,卻懂得篩選一些他們認為不夠真實和客觀的訊息,找出他們覺得比較可信的資訊。 因此,品牌該以怎樣的營銷策略應對? 關於這點,「關鍵時刻」成了品牌的指導原則。所謂的「關鍵時刻」,可分為四種:第零關鍵時刻(Zero Moment of Truth),是用戶從網上搜尋中接觸品牌的首個時刻;第一關鍵時刻(First Moment of Truth),是潛在客戶首次接觸到產品的印象;第二關鍵時刻(Second Moment of Truth),是顧客使用產品和服務後的觀感;終極關鍵時刻(Ultimate Moment of Truth),消費者方始向外界分享用後體驗,繼而製造出更多的第零關鍵時刻。 而對於當今的品牌營銷而言,在四者當中,第零關鍵時刻及終極關鍵時刻可謂極為重要。 因為在消費者搜查產品之前,若然品牌能夠準確分析和成功捕捉消費者在決策時的關鍵時刻,透過大數據的分析、有效監察,以及透過軟性的方式向消費者顯示正面的品牌形象,建立口碑(Word of Mouth),則能向他們傳達正面的品牌訊息和印象,從此影響力他們的決定。 引申下去,當他們從第零關鍵時刻已經取得良好的品牌印象,繼而經歷良好的用後感覺,便會驅使他們向外界傳播正面的品牌評論,從而為品牌建立了一個良性循環,改變其他潛在消費者的決策。 可見,當今要在營銷取得成功,品牌不能再依靠硬銷的方式,必須找出一套更貼近消費者的宣傳模式,潛移默化改變他們的取向,而捉緊「關鍵時刻」,正是重中之重。
早前有幸受Google邀請,參加了他們跟香港大學合辦的「Understand Digital Marketing & Analytics in a Day」講座,跟聽眾分享一下我在香港做過的一些案例,讓大家對如何活用網絡行銷及資料分析有更深入的了解。於講座上我分享了一個香港其中一個旅遊點為例子,為大家解構如何活用網絡廣告收費模式去讓行銷最大化。 網絡常見的廣告收費模式主要為CPC(Cost-per-click)CPM(Cost-per-impression/mille),前者是以每個點擊率去計算收費,而後者則是按廣告條每顯示1000次的費用去收費。而今次我們為客戶選擇了用CPA(Cost-Per-Acquisition),計費方式為廣告投放「實際」效果才收費。但甚麼是實際效果呢?以今次的例子為例,如果客人經廣告再去消費的話,那當然是一個實際效果,但如果他們經由廣告看到開放時間、門票價格等可能引導消費的實用資訊,那亦會計算一個CPA。相對於較為泛用的CPC及CPM,它們主要是用來增加網站流量,每次收費就只有一次效益。而CPA主要是提升轉換率,一次收費後可以帶來永續性的收益,而品牌亦可以最大化廣告效益。 當然,不是每一個品牌都適合用CPA去投放廣告,大家應針對廣告的目標去作不同的選擇。例如想提升品牌形象,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自己的品牌,那CPM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希望提活動升互動率的話,CPC就可以讓你收到更好的效益。而希望可以藉着廣告去達至實際消費效果的話,那麼CPA就應該可以幫得到你。
近月,一架國航客機險些撞山,事情不禁令人回想去年深圳航空客機幾乎撞向大佛的同類事件。面對性質相似的「關公災難」,兩大航空公司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最終帶來的公眾反應和衝擊也大有分別。 深航事後坦白承認過失,表示已暫定涉事機師職務,並承諾檢討和加強安全訓練,而國航則以無線電頻率繁忙為由,試圖掩飾是次出錯,但後者顯然忽略了,於如今社交媒體發達的年代,控制塔對話紀錄及客機飛行軌跡是很易被披露及廣傳。 因此,深航事件發生後,只衍生出一波的災難,無論傳媒及網絡上的輿論氣氛均在短時間內幾乎同步滑落,但國航交代事件後,先是引發傳媒的第一波災難,然後更釀成社交媒體的第二波強力反彈,讓該企業面對更沉重的聲譽受損。 此結果正好給企業一個啟示:身處這個社交媒體發達的新世代,資訊的透明度和流動性往往是極高,而且即使是小眾,只要他們廣泛掌握有關資訊及聚集輿論,其威力足以動搖一間大企業的形象與發展。 故此現今的企業處理公關營銷上,必須格外小心,不宜試圖以混淆不清、掩蓋真相的方式處理災難,以為這樣可以淡化危機,事實上這只會火上加油,更易引發另一波的網絡災難。若企業能掌握這個嶄新的營銷環境,即使面對「關公災難」,也能較易化解危機。
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審批醞釀多時,金管局終在八月底批出第一批共5個儲值支付工具的牌照,包括阿里巴巴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Tap&Go拍住賞、TNG電子錢包及八達通好易畀。有人望穿秋水,不過大部分香港人都對儲值支付認識不深,以致普及程度遠不及鄰近地區。比如在淘寶阿里巴巴的誕生地、被譽為「最大移動支付之城」中國杭州,最近就有一位德國人體驗到出門不帶現金的方便。 這位德國人阿福是微博紅人,他8月到杭州遊玩時,實測「最大移動支付之城」的威力,全程只使用手機和護照:早上用支付寶乘坐公車,到達目的地後,購物、吃飯點餐用掃二維碼(QR Code)方式支付費用。一天結束後,阿福說:「我去過全世界30多個國家,沒有一個城市能像杭州這樣便利。即使是路邊普通的燒餅攤,都能完成移動支付」。 試想一下,出門只帶手機便能支付衣食住行所有消費賬項如此方便,對事事講求效率的香港人應有一定吸引力,但事實卻相反,香港人用儲值支付工具動力似乎較低。要用儲值支付工具,首要將帳戶增值,不過現時大部份儲值支付工具增值都不能做到即日過數,而且儲值金額設上限,令用家覺得麻煩而卻步。其次是普及程度的問題,在外國人阿福的案例中,吃路邊普通的燒餅攤都可用儲值支付,但反觀香港,連乘坐小巴、的士等公共交通工具都非全部可用。另外,有儲值工具主打不能用信用卡支付的小商戶,不過宣傳不足,優惠又不多,令消費者使用該新科技的動力低。再來是用家對任何新產品的首次體驗,很大程度決定他日後會否繼續使用,早前有朋友見某個儲值支付工具與便利店合作推出優惠,就下載一試,結果在付款時電話App畫面出現問題,加上職員不熟悉運作,等了又等,還不如用已推出非接觸式(payWave)的信用卡一「嘟」方便。 雖然目前香港仍以現金支付為主,不過創新支付是全球大勢所趨,香港在這方面也要急起直追:解決最基本的技術問題,多從用家體驗角度出發,最終才會被消費者接受和普及化。
根據香港工業貿易署的資料顯示,在2017年3月,香港的中小企業約32萬家,佔本港商業單位總數98%以上,並且為接近13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約佔香港總就業人數(公務員除外)的46%,可見中小企對本港經濟發展擔當着重要的角色。中小企的成功,除企業本身的創意及努力,其背後的合作夥伴亦功不可沒。是次由《信報財經新聞》及亞洲公關有限公司首度聯合主辦「香港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2017」頒獎典禮暨「中小企營商方向與發展契機」講座,目的除為表揚一眾中小企營商夥伴的卓越表現,更加希望能建立一個理想平台,讓中小企業及其營商夥伴互相交流,攜手共創佳績,為香港再添動力。 已於6 月23 日圓滿舉行的「香港中小卓越營商夥伴2017」頒獎典禮,旨在讚揚一眾中小企營商夥伴的卓越表現。頒獎典禮分別由《信報》執行董事及商務總裁葉倩林、亞洲公關行政總裁鄭燕華致揭幕辭,並邀得前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梁敬國,JP 擔任主禮嘉賓及致辭。接着由《信報》執行董事及商務總裁葉倩林聯同亞洲公關董事總經理凌冠華、執行董事凌以徽,以及行政總裁鄭燕華致送感謝狀予主禮嘉賓及一眾評委兼頒獎嘉賓。 助中小企迎接每個機會及挑戰 《信報》執行董事及商務總裁葉倩林致辭時指出,中小企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及重要基石,隨着全球經濟發展及科技進步,加上中國的經濟國策,例如大灣區未來發展,為中小企帶來眾多商機,同時也帶來很多挑戰。很多中小企都表示,他們不能單打獨鬥,而是需要得到不同黟伴在背後支持,令他們可以專注於自己的範疇,提高生產力及競爭力,爭取更高成就。 葉倩林認為每間成功中小企背後都有其營商夥伴, 透過「香港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2017」活動,各得獎機構除樹立良好榜樣外,亦是大家學習的好機會,激勵中小企為香港經濟作出更大貢獻。她期望可與中小企共同努力,並協助他們迎接每一個機會及挑戰。 中小企間的互相支持很重要 亞洲公關行政總裁鄭燕華致辭時表示,亞洲公關與《信報》首度合作主辦「香港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2017」,強強聯手,為業界作出貢獻。 鄭燕華認為,中國不斷轉型,全球經濟邁向大數據時代,香港內部也必須轉型,而在這個大環境中,中小企舉步為艱,需要很多支持及各種最新資訊。大企業支持中小企的同時,中小企之間的互相支持亦十分重要,她希望透過業界資訊的流通及聯繫,為業界提供更多資訊,獻一分光一分力。 政府以不同途徑支援中小企 擔任主禮嘉賓的前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梁敬國,JP 致辭時表示,坊間以中小企為主題的頒獎禮不少,卻鮮有以夥伴為主要對象,突出了這頒獎禮的特別意義。 梁敬國指出,政府在不同方面有不同措施支持中小企,主力針對中小企提供協助的是工貿署,該署透過支援與諮詢中心,為中小企提供中小企貸款保證計劃,金管局則有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等。他特別提到,立法會已通過把出口信用保險局給中小企的保證額由450 億增加至550 億,為中小企提供較高的額度。梁敬國了解到中小企中的出入口、批發及專業人士為數眾多,額度的提高,這類機構及人士尤其受惠。 至於「PASS」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助專業人士向國內或海外推廣他們的服務,甚至提供服務予大灣區、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客戶。梁敬國認為,中小企可發展成大企業,尤其服務性的小企業靈活度極高,例如目前已有小企業在緬甸開設辦事處,毋須太高費用即可在新市場開始一個新的網絡。此外,中小企亦可向創新及科技局申請20萬元,用作改善公司的IT 系統,提升公司的效率及生產力。 榮獲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香港15間商會支持 會上商界精英齊集,以支持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大會又獲得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香港15間商會支持,16 位出席及頒獎嘉賓包括 ( 排名不分先後)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麥鄧碧儀、香港總商會副總裁陳利華、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王惠貞、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徐炳光、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葉中賢、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陳建年、新界總商會副會長蕭金蓮、香港經貿商會副會長楊子鐵、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副會長楊全盛、香港商業專業評審中心榮譽會長周建榮、香港中小企業總會會長劉炳均、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會長林偉生、香港中小企業工商聯合會會董會主席譚耀泉、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第一副主席莊耀勤、香港中小企促進聯會副會長陳建鴻及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理事胡智聰。 熱烈祝賀昇華在線有限公司獲得香港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殊榮
IT career talk CIO、IT professionals, IT entrepreneurs and academics will share some hands-on experience, from resume writing skills, introducing the latest and most popular IT jobs and path of getting into the industry, professional training, as well as startup experience and fund raising ways-will share all in the talk! Career talk topics: 10:30-15:15 Perspective of …
在上篇文章,我們探討了社交媒體監測的重要性,而這次則延續上篇的討論,談談品牌於網上聲譽的管理。 管理好網絡上的品牌聲譽,需要從三部曲入手:一是起底(Monitoring),找出究竟網民怎樣談論品牌和為何對此不滿;二是洗底(Repair),淡化和優化過去和現在的網上劣評及醜聞;三是露底(Reveal),進一步做到品牌心目中期待的形象,如值得信賴、強烈值得推薦等等。 關於起底,關鍵就是我在上篇專欄裏深入討論的社交媒體監測,從監測中看出網上討論品牌的主體、範圍和優劣之處是甚麼,找出啟示。 至於第二部曲洗底,品牌需要考慮哪些內容是需要淡化,例如於評論中滲入一些正面的新觀點,指出品牌做了甚麼彌補工作。在洗底過程中,我們最優先淡化的,是近期發生的負面新聞或醜聞,然後逐步淡化社交平台上的劣評,包括討論區和Facebook的討論內容。 以海天堂為例,三年前《蘋果日報》曾報道海天堂將疑似發霉龜苓膏,經處理後出售,其後更引發大規模的網上討論。假如海天堂欲正視問題,應該首先淡化這些《蘋果》的負面新聞,使它們較難搜尋,然後再處理其他網上討論內容,因為後者在搜尋的層面,會有滯後出現的情況,即使當下搜尋不到,也不等於之後無法搜尋,所以它們亦不能置之不理。 最為理想的狀態,就是在洗底完成後,當我們搜尋該品牌時,率先得出的結果是自己的廣告、官方網站、維基百科資訊、品牌的Facebook專頁及相關短片,然後是一些正面的新聞及討論。 來到第三部曲露底,品牌需要透過第三方的網上言論,相對婉轉地向消費者顯示正面的品牌形象,當中不外乎兩個方法,包括建立口碑(Word of Mouth)和KOL的宣傳──從行內名人的正面意見中重塑品牌形象。 歸所周知,後來海天堂在醜聞爆出後,推出廣告,以老闆吳耀明與盧海鵬對談的方式回應指控,試圖修補品牌形象,但不被網民接受,負評如潮。若然海天堂透過KOL重拾消費者信心,相信效果更理想。 儘管網上言論是複雜和難以完全掌控,但我們還是需要積極和持續地管理品牌形象,不然的話,當問題和危機爆發之際,往往難以扭轉劣勢,事倍功半。
In the previous article, we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Media Monitoring. Let’s continue with this topic and discuss further about how to manage a brand’s reputation on the Internet. To manage one brand’s online reputation well, there are three steps to begin with. The first step is 『monitoring』 which can help find out the …
How to manage brand reputation online effectively Read More »
在全球化影響下,同一品牌於不同地區的新聞和公關事件會互相影響,正所謂牽一髮動全身,品牌於任何國家的相關資訊也不容忽視。在發佈任何廣告和消息前,應先留意自己品牌在其他地區的最新消息,否則踩着地雷,公關便非常繁忙了。 以Samsung最新旗艦手機Galaxy Note 7為例,手機八月中上市後,在各地陸續發生懷疑電池爆炸事件。Samsung於八月三十一日宣佈韓國回收有問題手機及停止發貨,翌日已有香港媒體報導Note 7韓國停售的新聞。當已預訂的香港準用家苦等香港Samsung回應之際,其Facebook在九月一日只出現一則Note 7的廣告,如此一來,網民便紛紛在回應欄查詢、張貼懷疑爆炸及回收的新聞、留下負面評語等,短短兩日已有過百則回應,變相將負面消息長期置頂。而香港Samsung在九月二日才於Facebook發聲明,指香港發售之Note7 不受影響,不過很快又成為網民發表攻擊言論的平台,而且比廣告的帖子更甚。 有網民笑言「關公真係好唔得閒」!如果香港Samsung在發佈廣告前,留意到其他地區的負面新聞而抽起廣告,便可避免一連串網民的留言攻擊。有分析師認為今次事件「對Samsung品牌的潛在傷害,比短期的經濟損失要來得多」,但外界普遍對Samsung回收全球有問題手機的果斷大膽決定持正面評價。 由此事件引申出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公關的回應到底要有多快?其實公司內部可設定一個機制,將公關事件分成不同等級,愈嚴重的事件級別愈高,回應時間也要愈快。本次Samsung的事件,因涉及到用家安全問題,應是較嚴重級別,最好在韓國宣佈回收後兩小時內發聲明回應,避免影響香港潛在買家對Samsung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網上消息很多時都比傳媒快,不過本次事件卻是傳媒報導來得更快。所以無論是網上各平台或是傳統媒體的報導,以致品牌在任何地區的相關消息,都不可遺漏。看來日後公關對品牌消息的監察也要全球化,工作愈見繁忙了。
最近萬寧因為「在清潔工婆婆誤取印花的情況下,仍然提出控告」一事,引起不少網民爭議。事後萬寧在它的Facebook專頁作出回應,指案件進入司法程序,不便評論,更表示尊重香港法治精神和相信法庭的判決,最終火上加油,引發了「關公災難」,令聲譽大受影響。 萬寧之所以出現是次災難,核心原因是它以舊式的公關處理方式應付這次危機。 在社交媒體尚未盛行的年代,大企業應對公關危機,往往是及時發出新聞稿交代事件,但如今再以這種過時的手法處理,卻很易適得其反。 以萬寧一事為例,在交代中,它以官腔的寫法交代,營造了一種以「司法程序」作為公關盾牌的感覺,旋即觸動了網民的敏感神經,加上在這個社交媒體盛行的世代,網民能瞬間傳播資訊和作出集中的評論,導致危機的爆發速度更快,釀成如今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需知道,今時今日社交媒體當道,其實無論甚麼規模的企業,都必須正視和反思如何面對網絡上的公關危機,無法再以傳統的公關手段應對。 因為現今的大環境,是市場以由賣家主導變成買家主導,用家的集體意志和話語權決定了品牌的成與敗。因此,假如企業不理解這點,繼續以賣家主宰市場的方式處理營銷問題,雖然在法理上是沒錯的,但無視人情的元素,最後還是會招致像萬寧這次的公關危機。 在當今這個營銷新世代,企業要做好公關營銷、圓滑地處理公關危機,除了做好是非對錯的本分外,亦要重視人情,情理兼備,作出人性化的決策,這樣才能化危為機,守住甚至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Panda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第一次去內地是被香港總部派去北京子公司出差。Panda在此行程中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找度娘唄」。Panda這幾天都一頭霧水。直到有一日,北京同事要帶Panda去吃北京著名美食北京烤鴨,見同事直接拿出手機在百度裏輸入了「北京哪裏的烤鴨最正宗」,立即就找到所需資訊,帶着Panda直奔目的地了。Panda亦終於解開了心中的疑惑,原來「找度娘」是這麼一回事,「度娘」即是百度知道。Panda覺得這種方式很有趣,於是也有事沒事在「度娘」上提出各種問題,每次都能很快搜到答案,有些當天沒有答案的,也會在第二天得到很多熱心網友的回覆。Panda於是瞭解到,「百度知道」已經成為內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用戶指數高,企業爭相做推廣 百度知道在中國是一個基於搜尋的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平臺, 用戶根據自己所求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並通過積分獎勵機制來鼓勵其他用戶解答。讓用戶的隱性知識變成顯性知識,並通過回答的沉澱和組織形成新的資訊庫,以實現搜尋引擎的社區化。 如今,中國互聯網行業由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分天下,百度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用戶量早已無法估算。僅我們知道的手機百度,就早已在2014年突破驚人的5億關口,而作為百度旗下最重要產品之一的百度知道,雖然無據可依,但其影響力亦可想而知。 如今,使用百度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一句耳熟能詳的口頭禪「有事沒事找度娘」就是最好的證明。如今在內地,無數企業早已競爭做百度知道推廣了。 客戶轉化率高,助力品牌建設 「知道」作為百度旗下最重要的產品之一,深受百度及消費者的重視。品牌於「知道」上的條目變相成為了品牌的履歷表,有可能為企業網站帶來意想不到的流量;再加上現在很多客戶都相信百度知道,認為百度知道的回答可信,為企業塑造品形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毫無疑問,百度知道已經作為互聯網時代網絡推廣最快、最好的方式之一,若想打進內陸市場,邁出這一步是必經之路!
今時今日,不論大家的手機或電腦,都可能蘊含各種具有資訊價值的數據。聚沙成塔,這些巨量的資料就能成為大數據(Big Data),為商家提供準確的發展方向,獲取更大利潤。 正因如此,大數據變成了一種有市有價的商品之一。然而,市場上不同的大數據資料擁有人,對於交易抱有不同取態。這可分為三類:交易絕緣者、市場參與者和價值輕忽者。 交易絕緣者,是指資料擁有人覺得自己的資訊獨特和極具重要性,若把它們流出市面,則有可能失去本身的領先地位,所以不願進行相關交易。以萬事達卡為例,由於公司早已為多間銀行和商家提供服務,手握超過六百多億交易紀錄以推斷消費者行為,於是該公司選擇自己分析數據,然後根據結果發展其他商機。 至於市場參與者,是持有人知道自己的資料是有市場價值,所以願意在合適的條件和市場價格下出售它們,例如全球第四大機票購票網站「ITA軟件」則屬於這類。ITA認為公司應該把資料只集中用於賣機票的業務上,不作其他用途,所以願意將手上的大數據賣給其他公司。 而最後一種是價值輕忽者,他們往往只知手上的資料具有某種價值,但忽略了它們的潛在價值,所以不介意交出手上的資料,換取其他利益。再以信用卡為例,不少美國中小型銀行覺得處理信用卡欺詐成本很高,所以將這業務和有關資料轉往大型金融機構處理,結果像MBNA這種資本雄厚的美國銀行便可一間公司獨大,囊括大部分市場業務。 話說回來,香港的大數據仍是個有待完善的龐大市場,私營機構可用作提升業務增長;公營機構可用作掌握犯罪資訊。假如要推動香港大數據的發展,政府則需投放更多資源於建立一個穩健、公平的資料交易機制,讓交易者得到保障,從而孕育更多市場參與者投入其中。
繼電動車日漸普及,相信下一個汽車業的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的浪潮必定是無人駕駛的汽車。單是最近, Uber 在美國開始測試無人駕駛的的士服務,並邀請 1000 名市民來體驗這服務,據說民眾的反應讚譽居多,我相信這只是無人駕駛普及化的前哨戰! 很多人都有個誤解,以為「無人駕駛」的優勢,僅在於電腦取代了司機的位置,這就大大忽略了這浪潮的威力了!無人駕駛的汽車,其實是一台具有人工智能的移動電腦,結合了地圖、app、無線網絡、攝錄機、全球定位、感應器等於一身。早前有研究指出,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在路上行駛時每秒就製造出1 GB的數據,除了像是「行駛記錄儀」外,也包括記錄路上的情況、汽車內部零件狀況等,實在是一台「大數據」(big data) 機器,而「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定必又是兵家必爭之地。 最顯然而見的應用,在於智能駕駛:在路上行駛,無人駕駛的汽車可以透過互聯網連繫起來,運用位置、行駛速度、目的地的大數據,能夠實時計算未來的交通情況,預測塞車的位置,並且藉此按著最省時間、最順暢的路徑駕駛到目的地。在人手駕駛未必完全取締的年代,電腦可以分析司機的駕駛「大數據」,就駕駛習慣、路徑提出建議。 在市場推廣上,這是一個「藍海」(blue ocean),不論是我們平日去什麼地方、逗留多久,又或是喜歡用什麼路徑去、獨自去還是一家人去,這全是「大數據」,在無人駕駛的年代,商戶藉着分析這些客戶資料(customer profile),可以提供更個人化、人性化的推廣。例如你最近經常一家人去沙灘,你的車藉着分析你的習慣,可以聰明地向你建議沿途售賣水上運動用品的商店,又或是前往該沙灘的人常會去的餐廳。 在城市的層面上,無人駕駛將提升車輛、以及道路使用的效率:無人駕駛的汽車以車隊方式前進(有別於真人駕駛的車需要保持安全距離),代表着道路的效率大大提升,道路、泊車的空間可以更為集中,有些空間可以騰出作其他用途,可想而知,不單是改善了交通和生活,而且城市的面貌也必隨之改變。
多謝大家踴躍支持!今次YouFind x SocialMind嘅免費講座吸引到好多PR同企業傳訊嘅業內人士出席,相信大家都更了解Social Listening(社媒聆聽)嘅重要性,幫品牌防範公關災難於未然,更精準同有策略去配合推廣。 再次感謝出席參與嘅每一位,希望大家活用Listening、Reflect、Reveal呢個品牌聲譽管理三部曲啦!歡迎繼續Like實我哋FB,留意更多Digital Marketing新資訊!
快樂不知時日過,話咁快又一年啦!上星期五又舉行咗 #YouFinders 嘅年度盛事 — YouFind Team Building X Annual Dinner 2019! 隨住公司嘅「昇華」,各部門之間都需要更多溝通同接觸嘅機會,於是老闆今年再次邀請咗專業導師團隊精心設計Team Building活動,俾大家一個認識同反思嘅空間。緊接住Team Building仲有年度重頭戲YouFind Annual Dinner,所謂「Annual Din一刻值千金」,今年老闆派錢亦唔手軟,難怪喺YouFind Got Talent嘅環節,每條team都施展渾身解數,大家嘅賣力演出更加將熾熱氣氛推至全晚嘅高峰! 感謝每一位參與同事展示"Work hard, play hard"嘅生活態度,2019年繼續同公司一齊「昇華」啦!
多謝大家嘅支持!再一次嘅座無虛席,證明除咗search之外,Social media亦係另一個商家必爭之地。相信大家聽完我哋嘅案例分享,都會更了解FB同IG各自嘅特點,而對於品牌選擇FB定IG平台亦會有更深入嘅想法。 唔想錯過我哋更多精彩嘅seminar?記得Like實我哋FB,緊貼Digital市場最新資訊!
多謝大家嘅肯定!YouFind Director Mr. Jeffrey Chu上星期五(12月7日)出席由《資本才俊》及《資本企業家》合辦嘅「CEO x Entrepreneur of the Year 2018」暨「非凡品牌大獎2018」頒獎典禮,獲頒「非凡數碼市場策略品牌」大獎! 2018係YouFind踏入新里程嘅重要一年,搬到新Office之後,我哋更專注推動企業品牌嘅數碼轉型,亦開始推出自家免費講座,同業界人士分享交流行業趨勢同最新資訊,成績斐然。 今次獲獎對YouFind嚟講絕對係一個認同及激勵,我哋會不斷努力,2019年繼續為大家提供更多專業、創新、全面嘅市場營銷策略方案,再一次衷心感謝大家嘅支持!
【YouFind 日常 | #YouFinders 的快樂聖誕】 #MerryChristmas! 話咁快又一年,憑住大家嘅努力,搬office後嘅第二個聖誕party已經人強馬壯、迫爆You Cafe,睇嚟好快又要搵新office啦??! 交換完聖誕禮物、品嚐過聖誕到會、大玩Group game,當然唔少得萬眾期待嘅重頭戲 — 聖誕大抽獎,恭喜晒各位得獎者!「普Team同慶」完就正式收工放聖誕~祝大家 #聖誕快樂,過一個浪漫聖誕!
近日最受大家爭議嘅一定係Facebook於個別國家進行測試,將「News Feed」分為「Personal Feed」及「Explore Feed」;Personal Feed會出現喺主要嘅Timeline上,入面只會顯示家人及朋友嘅News Feed及Sponsored Feed;而Page Feed則移至Explore Feed嘅Timeline上,換言之如果Page Feed想出現喺Personal Feed上就要付費於廣告。Facebook希望用戶嘅Personal Feed Timeline上只會出現朋友嘅更新,但此舉將會令Page Feed嘅Organic Reach下降,大家或需要透過廣告嚟增加接觸目標客戶及曝光率! 雖然是次實行測試嘅國家係塞爾維亞、玻利維亞及斯里蘭卡,而Facebook亦表示並無意將測試功能真正推出市場。但網上亦有聲音表示呢個做法令品牌將大量資源投放於平台上嘅廣告費,忽略內容質素。但同時亦有KOL表示支持,認為能夠將有內容、有質素嘅專頁內容篩選出嚟, 無論如何我哋必須未雨綢繆,提升專頁內容嘅質素以留住「慣性收視」,令一班「Loyalty Fans」主動緊貼專頁嘅更新!長遠而言就要根據品牌需要而考慮其他內容平台,例如用戶數目不斷上升嘅Instagram及LinkedIn,了解唔同平台嘅獨特性,針對自己品牌嘅目標客戶需要而建立唔同平台,咁就可以減少Facebook作出重大改動時對品牌嘅影響。
終於得咗喇!心情仍然好興奮同激動!尋晚You Find憑住 淘大 AMOY 麵醬campaign獲得《Marketing Magazine》頒發嘅「MARKies Award 2018 – Best Use of Digital」! 攞獎對其他人嚟講可能已經係例行公事,但對於You Find係一種肯定,肯定咗You Find十多年嚟由新蒲崗嘉時默默耕耘到觀塘彩虹工業,再奮鬥到觀塘聯僑,一步一步嘅成長里程碑。 我哋衷心感謝每一位路上遇到過嘅客戶、多謝每一位新舊Youfinders,無論甜酸苦辣,都係You Find成長嘅印記。今日只係一個起點,未來我哋會繼續保持創意同競爭力,提供更多專業、創新嘅市場營銷策略方案,期待同更多新舊客戶緊密合作,締造雙贏商機,一齊散發光芒!
社交媒體方向1. 善用社媒聆聽(Social Listening)工具 品牌可以透過Social Listening工具去持續聆聽用戶對品牌嘅意見、討論、用後感等,對品牌部署推廣或防止公關災難都非常重要,仲可以監察對手動向。 社交媒體方向2. 繼續利用影片行銷 「任何人」、神秘嘅煙花電視廣告喺2018年年尾都成功喺網上引起迴響,預料2019年仍然係由影片主導嘅一年。加上一條影片可以剪成唔同長短版本放到Facebook、YouTube,甚至剪成TVC等多平台播放,發揮最大效益。 社交媒體方向3. 認識Micro-influencers marketing 2018年KOL行銷多不勝數,但相信2019年Micro-influencers會開始取代KOL,成為主流營銷策略。KOL除咗價錢比較貴,亦開始俾人「賣廣告」嘅感覺,名不經傳嘅Influencers感覺更似真實用家,亦因為擁有大量Followers,產品資訊更容易滲透入佢哋嘅生活圈子。 社交媒體方向4. 做好品牌內容 相比起呃Like、留言「+1」呃engagement嘅內容,無論係Google定Facebook近年都出力改變演算法,去打擊一啲無內容/標題黨/假新聞等行為。2019年不妨認真做好品牌內容,配合大數據分析去製作吸引受眾興趣、引起佢哋消費意慾嘅內容,提高品牌形象、培養忠誠嘅Fans。 社交媒體方向5. 留意Stories Ad.發展 由Snapchat開始流行嘅Stories模式,好快就被複製到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甚至YouTube!目前全球每日有超過4億活躍嘅Instagram Stories用戶,加上不停開發嘅新功能,2019年可以多啲嘗試配合Instagram Stories新功能同Fans互動,搶佔市場。 推薦:
數碼行銷的三個關鍵詞: 一、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 關係行銷,也就是線上顧客「我」的參與度,至關重要,綜觀而言這種行銷模式有三種不同的粘連方式,分別叫做金融(Financial)、社交(Social)及結構(Structural)。如果我們要做一個線上業務,最理想就是做到第三種,即結構粘連的程度。 第一種:金融粘連(Financial Bonding ) 金融粘連簡單來說,就是凡事向錢看,哪裡便宜就走到哪裡。由于顧客并沒有一些深层的考慮,如品牌、質素、外觀等,所以當消費時,價值是顧客唯一考慮因素。例如是訂購機票,現時很多網站如Ctrip都有訂購機票的功能,比起一般直接在航空公司訂機票,Ctrip最大的優勢是可以羅列出不同航空公司的機票,從而對比價格,這對於一些沒有對特定航空公司有情意結的客戶,可以輕易挑選出符合要求,而價格最低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金融粘連。 第二種:社交粘連(Social Bonding) 指網站和「我」直接有些許感情的基礎,沒那么容易離開;但如果第二個網站的貨品一樣那麼優秀,而且更便宜一點,那我會從第一個網站走到另一個。這種情況下,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預訂酒店。 A 網站的價格確是很實惠,但價錢上有沒有比別的網站便宜呢?但如果找到比A網站更便宜的 B 網站,我會選擇B 網站,這是很正常的事。但要留意的是,為甚麼第一個網站還是得到了我的垂青呢?因為他有社交反應(Social Response),可能有人在網站上可以發問問題,與我互動,解答我的難題。這樣有機會留到一批客人,但未必是最有效的。 第三種:結構粘連(Structural Bounding) 講金,但便宜些許少就離開,講心,留得住一時,但都不及結構強大,因為它令顧客不能離開,你試想一下,很多朋友不喜歡用 Yahoo,他一定會堅持說Yahoo會讓人入侵,所有東西被偷,很麻煩的。但無論他怎樣罵,他卻不走,為甚麼?既然Google搜索比較容易,伺服器比較快,為甚麼不轉? 那就是朋友圈不知道他的電郵,如果要通知每一位是很麻煩的,所以,儘管你很討厭Yahoo,但你卻走不了。你可能不常用hotmail,只不過因為某些原因走不掉。朋友都知道你的Hotmail電郵地址,這個就是結構粘連(Structural Bounding)。 Facebook也類似,你不可能不用,因為你全部朋友都在裡面,你想離開都不行。然而,為甚麼有的年輕人會離開Facebook 呢?正正因為他們不喜歡被人約束,不喜歡被人看到他的東西,所以他就走到另一邊。這些社交粘連對於我們來說有好處,但對我們來說是阻礙,所以做任何數碼行銷是一定要結構粘連,那才是最為牢固。 二、個人化(Personalisation) 個人化的範疇很廣,主要看4個層面。產品服務個人化、網站個人化、電郵個人化,以及溝通個人化。下面讓我們逐一分析。 第一個層面:產品服務個人化。 Amazon是美國很大的一個購物網站。你在Amazon搜尋過書之後,它會記住你的偏好,並為你推薦同類型的書籍,你搜索或購買的書籍或物品越多,它的推薦就會越準確。這就是數碼行銷的產品服務個人化。 第二個層面: 網站個人化。 網站可以做到絕對個人化。原因是因為它可儲存你以前的記錄。如果你登入用戶,它會知道你以往做過甚麼。我經常想問,如果我常常登入某個網站,為甚麼我不可以要求我看到的首頁與別不同? 但網站個人化在香港甚少見到。網站個人化講求如何把內容與個人結合。試想想一個 80 歲老人,上網時,網頁的字體太小看不清楚。他固然可以放大,但最完美的在於網頁能不能有自備這個設置。 第三個層面:電郵個人化 有時候,每個人收到的電郵推廣都一樣,但厲害的是名字不一樣。不過它有時候也會弄錯名字,例如將你的姓氏和名字會調換了,你不會覺得很奇怪嗎?奇怪在於電郵沒有做個人化。 一個好的推廣電郵應該是甚麼樣子的呢?你可以記錄對方過往有沒有開啟過你的推廣電郵?如果我連開都沒有開的話,你發送給我也只是浪費我的時間,你的資源。 如果對方有開啟的話,或者可以試試。如果每一個星期發送一次,開啟次數不多的話,你可以試試延長到兩星期,次數或許更多一些。當我覺得你沒有拒收我,其實可以做很多測試,但一般人不會。這就是一般電郵行銷的弊端,一封發給一萬人(one for all)。但真正的電郵行銷傳統是一對一。 第四個層面:就是溝通個人化。 溝通個人化包括你的職銜、電郵地址、內容、署名及發送頻率。你要保證顧客進門就不會離開,必須是由你去將溝通客製化(Customize),根據以上提到的三個層面,由產品及 / 或服務個人化,到網頁結構 / 內容個人化,再進而到終極的溝通個人化。 從個人化到如何更有效的達到電子客戶關係管理策略(e-CRM Strategy),最常見的有選擇助手(choice assistant)。當你在選手機的時候,你可能不知道每個型號的手機的功能,不是電話專家是難以分辨每部手機的功效的。所以你要使用選擇助手替你的選擇縮小,間接幫助你找出你最想要的手機型號。特別你是電子商務公司(e-companies)的時候,出現了太多產品難以選擇的時候,選擇助手這功能便能大大幫助了你。 訊息個人化 GA幫到手 另外一樣個人化的方法就是個人化即時訊息(Personalized Messaging)。無論在任何的通訊平台如電郵、SMS、WhatsApp做推廣也好,我們都一定要實行個人化。 一般來說是用電郵時,最差是甚麼都不知道的客戶,我們叫無名氏(Anonymous),你沒有辦法將其訊息個人化。但只要你了解客戶探訪你的網站的頻率,在網站做過甚麼動作,有沒有記錄下來,甚至有沒有他的ID,他的名字,他的電話號碼。當你知道越多東西,你的客製化成功率就越高。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 …
要實現數碼行銷領域的「量度」,必然離不開全新的數碼策略模型。筆者身為策略師,曾向不少大中型企業制訂數碼策略(Digital Strategy),並以多年教學及顧問經驗,整合了一個全新的「數碼策略模型」(Digital Strategy Model),把數碼行銷的概念形象化,並涵蓋其特性,為市場人員提供框架,以便更有效應用到數碼行銷的策略制定和量度上。 這個全新的「數碼策略模型」提供了一套準則,並給予清晰的指引,讓市場人員制訂和量度推廣活動的指標,可因應不同的指標,訂立具競爭力的整合數碼策略。同時,這模型亦能作為一個結構框架,讓企業能決定採用哪些數碼行銷工具,以更有效達致行銷目的,並釐定運用哪些數據和量度工具,作檢測成效及改善活動之用。 「數碼行銷」的整合策略並不局限於技術操作層面,在執行方面亦應深究。例如: 01.接觸客戶時,文案是否切合顧客的語言習慣,內容是否別出心裁,能否在眾多 Post(Post)中出奇制勝,以加強顧客與品牌產品的互動性? 02.在社交平台處理負面評價時,企業是否有成熟的危機意識及配套,迎刃化解公關災難? 03.反之,如果在網下出現「公關災難」,企業又能否駕馭強大的數碼平台,扭轉頹勢,挽留現有客戶群之餘,又增加正面評價,吸納更多新客人呢? 市場人員在制定行銷計劃時,亦應按年度財務預算及業務性質,適當地分配資源到網上網下平台,作全面的市場策劃。一些小型企業及非牟利機構,亦可善用網上資源,以數碼平台,開拓新領域。 「數碼行銷」雖有別於傳統行銷,但不代表應摒棄傳統市場學概念,而應以這些學術模型為基礎,再加以建構及反覆修改,創立一套適合「數碼行銷」的獨特方案。 #個案分享: 快和準對數碼化的重要性 記得在去年10月,一間醫學美容中心推出一輯網上廣告,請來外貌非常相似的阮兆祥和盧覓雪飾演一對孖女,用二人的成長過程遇到的不同待遇,帶出做好皮膚保養的重要性。廣告推出後立即成為網上熱話,兩位藝人、連帶美容中心在社交平台的提及度(Social Mentions)大增。除了廣告片本身的瀏覽量高外,美容中心Facebook專頁的讚好人數,也在廣告播出後短短一個月增加了10%。 其實,阮兆祥和盧覓雪這對「孖公仔」組合並非首次在銀幕上出現。早在2010年TVB一個節目中,二人初次走在一起,已成功變做熱話。這次醫學美容中心廣告又將熱話「翻炒」,成功捉住網民對這個搞笑組合的喜愛度。當然,其他品牌也可乘著熱潮,邀請他們作宣傳。 熱話每天都有,但能否利用熱話為自己的品牌帶來好的宣傳效果,那便視乎市場營銷人員的功架了。在2016年,有網民將《夢中的婚禮》配上「雞!全部都係雞」的歌詞,很快便在網上鋪天蓋地流傳,不少市場營銷人員都爭相利用這首歌,在Facebook出帖子、拍片。早前也有補習導師將學生感謝他的Whatsapp對話放在Facebook專頁,不過很快就被網民質疑是他自己傳給自己「製造」感謝對話。不少Marketer都隨即「抽水」(即在某一事件上借機引申為對另一事件/事物的批判或嘲諷),製作相類似的感謝對話,為自己品牌「吸like」(即吸引對其的注意及喜歡),增加專頁的互動率(Engagement Rate),又可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品牌。 不過,即使市場營銷人員亦深深明白「即時」的重要性,但很多公司的制度都未必容許自己品牌的Facebook專頁帖子成為熱門話題。前線員工或營銷公司從看到熱門話題,到構思「抽水」點子、寫Facebook帖子、設計圖片,可能只是1至2小時的事情,不過有些公司的帖子要經高層審批,之後還要過「高高層」,拖延1至2天才通過,可能屆時熱潮己過。 所以在各行各業都走向數碼化的年代,無論是「抽水」的內容,還是在數年後重新利用過去的熱話作宣傳,都要「快」和「準」。
行銷巨人Peter Drucker說過: 「你不能量度一件事,就難以去改善。」(If you can not measure it, you can not improve it.) 以前,市場人員可能要靜待廣告或新產品推出兩星期,再慢慢搜集市場反應,但現在是數碼世代,市場人員可以拿到大量的即時數據,這些資料看似很值錢,但又應該如何變成現金呢? 市場人員須根據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購物模式,制定統籌「數碼行銷」策略,並在產品接觸客戶的層面和宣傳技巧上,隨機應變,迎合需要。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在掌握好傳統市場學概念後,以此作基礎,再作延伸,這更能有效探討數碼營銷時代裹,消費者的購買模式及相應的市場應對策略。
「日新月異」這個詞語雖然很舊,但形容最新資訊科技卻非常貼切。千禧世代,電子產品顛覆了大眾的生活模式: ‧由以前的「電視汁撈飯」,到今日的「機不離手」; ‧由以前長途跋涉到名店搜購心頭好,到現在只需用一隻手指,點擊一下,便能安坐家中,靜待到貨。 消費者沉醉於多姿多彩的網絡世界,令市場營商環境產生了巨變,商場杳無人跡,生意如坐瀡滑梯節節下降;電視廣告成為過氣大哥,如今難以接觸客戶。傳統宣傳媒體氣虛血弱,能獲得的資源投放亦逐漸下調。餓了卻沒飯吃,力氣自然更差,面對種種營商環境的轉變,商家急忙開拓出路。放眼四海,網上行銷逆勢向上,自然成為大家的救命草。網上行銷其實亦只是數碼行銷的其中一種手法。 數碼行銷一般是指將電腦科技與網絡結合,從而達到推銷的手法。時至今日,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數碼行銷不再單單局限於電腦,更應用於電視、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游戲機等不用平臺。令到「行銷」達到了不再受地域、時間、成本等因素所限制。 #1.1數碼推廣的重要性及威力 數碼營銷銷逐漸普及,上至公司高層,下至執行的巿場推廣人員,甚至是個人層面均知其重要性及威力。 根據香港審計處的數據,近年投放於數碼媒體作推廣的資源穩步上升,預計到 2017 年,其年均複合增長率將比自 2015 年上升 3 成,比其他傳統媒體更為快速。美國市場的情況也類似,根據U.S. Commerce Department的數據,由2013年第二季度至2015年第二季,電子商務的增長已經遠超於傳統的實體商店,而美國於剛過去的感恩節實體店的銷售更錄得下降。 今時進行網上購物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45到64歲的用家亦有超過50%曾經試過網上購物,而65歲以上的朋友亦有48%嘗試過網購。當你開始拓展電子商務時,你的商品及服務就已經是面向世界,全球各地的潛在消費者都可以經由網店接觸到你。 #個案分享:電子商務之大場趨勢 先讓筆者舉一個個人經歷作例子:筆者是三個孩子的爸爸,筆者希望給他們更好的保健產品去增強他們的健康,雖然筆者已經有一張健康補充品及有機食品的清單,但由於這些商品香港均沒有發售,只好於美國網購。但當筆者用這間店的網購愈久,就愈發現它非常具競爭性。它的定價非常進取,而且貨品選擇亦多,讓你可於一間店裡就已經買到大部份你需要的東西。而且它的物流效率高而且價錢合理,早前更推出不論買多少東西,運費都只是劃一港幣$40的推廣活動。 其實電子商務對每個行業都影響深遠,就算你得到香港的獨家經營權,客戶們依然可以於其他網站上購買,加上Uber及Airbnb等電子化的商業模式興起,電子商務已經完全進入我們的生活。不論零售或服務業,整個行業的生態正在轉變,如果想要保持品牌的競爭性,大家必需要瞭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從而去制定一套度身訂造的電子商務策略方為上策。 而數碼行銷涉及不少技術操作及專業用語,例如搜尋引擎行銷(Search Engine Marking,簡稱SEM)、搜尋引擎最佳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簡稱SEO)、社交媒體優化(Social Media Optimization,簡稱SMO)及分析(Analytics)。這些新字看似複雜難明,卻在「數碼行銷」中擔當重要角色。只要瞭解透徹,適當應用,業務定必穩步上揚(可參照第●章)。 由數碼行銷衍生的不同行銷範疇,如搜尋行銷( Search Marketing)、視覺行銷(Display Marketing)、視頻行銷(Video Marketing)、 社交媒體行銷(Social Media Marketing)、手機行銷(Mobile Marketing),不同領域,各有特色。市場人員可按客戶群的習慣、喜好,作出針對品牌的推廣,這比傳統媒體更能貼近顧客需要,亦能以不同測量工具收集顧客數據作分析,改善銷售策略。只有「給客戶所需」,才能刺激其購買慾,產品才能在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毫不夸張地說,現在是數碼行銷的年代,一旦追不上這個趨勢,很容易被淘汰。
前文提及過的社媒聆聽(SocialListening)-搜尋網絡上的聲音再訂下市場策略,相信大家還有印象。在當代的消費模式,並非只有企業品牌才會「做功課」,消費者一樣會先於網絡上搜尋各大平台對於某產品的評價或討論,才決定購買與否。 究竟是企業品牌先定下市場策略,令產品擁有良好評價,加深消費者對產品的好感?還是讓消費者搜尋到企業品牌的負面訊息,從而拒絕購買?這便是企業品牌和現代消費者的一場「搜尋攻防戰」! 而這場戰爭的決勝關鍵便是「搜尋」! 自Google誕生後,GoogleSearch使用者與日俱增,「搜尋」亦早已融入大眾生活之中。根據UBSEvidenceLab於2018年的研究顯示,亞太區高達71%的消費者在釐定購買決策前,會先在網絡搜尋目標產品資訊,在網絡搜尋產品評價,甚至親身到實體店試用該產品。 「先做功課,後下決定。」是現代的消費模式,從黃頁到GoogleSearch,企業品牌必於網上建立良好的品牌和產品形象後,方能於市場上確立優勢,而為企業打好市場基礎的一大方法便是搜索引擎優化(SEO)。 SEO約在10年前在香港開始運行,相信大家對於此並不陌生。原理很簡單,消費者若能在搜尋引擎發現產品能擠進首頁愈前排的位置,便會覺得該產品愈好,購買意慾更高。SEO便是為企業產品推上搜尋引擎高位,在消費者搜索某些關鍵字時,已能帶出品牌產品訊息。 除了此之外,SEO更可配合搜尋引擎行銷(SEM),用專業的方式去增加搜尋引擎結果的能見度,進行綜合網絡行銷,把搜尋轉化成自己的武器,對消費者「做功課」的行為運籌帷幄。 不過,奠定基礎並不容易,香港很多大型企業近年才開始接觸SEO,相對外國,甚至東南亞國家更為落後。可惜的是,現今不少企業品牌還對於SEO等的網絡市場策略抱有懷疑態度。有見及此,YouFind將於10月中旬舉辦搜尋引擎優化的研討會,為企業品牌解釋疑惑外,更助您輕易攻破消費者的心理護盾,勝出這場攻防戰。
香港為全球互聯網滲透率最高的地方之一,人們的消費模式亦有所轉變,由前往實體商店消費變為網絡郵購。消費者得悉產品資訊的方式亦有轉變,獲取資訊的渠道由最初的大眾媒體如電視、報紙雜誌等,到網上黃頁,再發展至利用Google尋找最新的產品試用「包膠」,一連串的轉變,或許令企業品牌在市場推廣上感到躊躇。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消費的本質還是先透過「搜尋」獲得產品資訊後,才決定購買與否。 自Google誕生後,Google Search使用者與日俱增,「搜尋」亦早已融入大眾生活中。根據UBS Evidence Lab於2018年的研究顯示,亞太區高達71%的消費者在釐定購買決策前,會先在網絡搜尋目標產品資訊,在網絡搜尋產品評價,甚至親身到實體店試用該產品。 因此,企業品牌必先於網上建立良好的品牌和產品形象,讓消費者「做功課」的同時,更可認識到企業品牌的最佳形象,其中一個最佳方法便是透過搜索引擎優化(SEO)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道理很簡單,消費者每次進行搜尋時都會輸入一些關鍵字,如有關產品或品牌的網頁能在搜尋引擎中排行越前的位置,則越能吸引消費者點擊進去。而SEO就可協助企業把相關的產品網頁擠進搜尋引擎的前列位置。 SEO適用於熱門的搜尋引擎如Google Search、Yahoo search、Bing、百度等等,為全球的企業品牌帶來招徠更多的潛在客戶的機會,為品牌增加曝光和加強市場競爭力。 此外,SEO更可配合搜尋引擎行銷(SEM),用專門方式來增加搜尋引擎結果的能見度,進行綜合網絡行銷,把熱門搜尋引擎轉化成自己的武器,對消費者「做功課」的行為運籌帷幄。 可惜香港很多大型企業於近年才開始接觸SEO,相對外國,甚至東南亞國家更為落後,更別說再進一步的SEM了。而且,在香港營運SEO的公司不少,企業必需選一間擁有豐富經驗和能力的市場營銷公司,才可事半功倍。
2018年頭的萬寧印花事件,造成的公關災難,相信大家記憶猶新。源於萬寧管轄的Facebook處理印花事件失當,加上傳媒推波助瀾,引爆巨大的品牌危機,直至萬寧CEO刊登道歉聲明,才告一段落。 不過,宣傳已久的「萬寧貓」變成網民朗朗上口的「食死貓」,以往辛苦建立的良好形象,毀於一旦。之後,企業品牌均草木皆兵,人人岌岌可危,不想成為公關災難的新一個受害者。 其實,要預防一瞬間爆發的公關災難,必需有一個警報器,先一步提醒企業品牌有危機來臨,才能有萬無一失的準備。 而社媒聆聽(Social Listening),便是在網絡上的全能警報器。它是透過關鍵字眼在網絡上獲得龐大數據,在所有社交網絡上持續地聆聽各用戶對其品牌的輿論、看法、感受、評價等,再總結網民的動向,以作為該品牌市場發展的決策參考。 而在制定網絡市場發展項目之前,企業品牌必先確保自身在網絡上維持良好的形象,否則,拍攝無數的廣告,只會換來無數的謾罵。 因此,社媒聆聽最基本的作用便是品牌保護(Brand Protection),在網民的討論當中尋找任何蛛絲馬跡,只要有任何跡象,都能率先得知,再好整以暇地處理。若不緊貼網民輿論的走勢,企業品牌亦難以應付一瞬而來的公關危機,或是先下手為強,在公關危機出現之前,把它扼殺在搖籃之中。 社媒聆聽亦有其他高效作用,如探究其他競爭對手的動向(Brand Competitor),或是行業發展(Brand Industry)。但假設公關災難不幸地發生,社群聆聽又如何幫忙呢? 品牌保護,首先需要一群敏銳的聆聽人員,即使阻止不到危機的爆發,但往往在災難發生後,便進入管理危機模式(Crisis management) 專業的聆聽人員會每隔某時段便會匯報一次最新狀況,同時迅速尋找火勢的源頭,了解網民的心態,再相討對策。此時,企業品牌需完全信賴聆聽人員的建議,才可以有效地化危為機。 曾有公司無視聆聽人員的建議,在公關災難發生後,自行魯莽地聯絡某一個網民,卻弄巧反拙,被網民截圖並且引發更多網民留意事件,令危機更一發不可收拾。幸好後來他們跟從聆聽人員的處理方式,成功令事情慢慢淡化,把對品牌的傷害降至最低。 今時今日,各種公關災難頻頻發生,但只要相信全能警報器,把危機處理得妥妥當當,便可以得到網民讚賞,扭轉整個局勢,更因禍得福,得到更多正面的關注。
大家還記得在年頭Facebook瘋傳一個關於「00後」的街訪嗎? 當中的一條問題,受到網絡媒體熱烈關注及討論:「你覺得Facebook是甚麼年紀的人使用?」稚氣未脫的學生笑著回答:「我的爸爸媽媽才會用。」甚至有學生隨口回答是「老嘢才用」。 這個訪問雖然不具有龐大數據分析,只是一個普通的訪問,但注重網絡營銷的企業應需加倍留意,有關年輕用戶使用Facebook和其他媒體之間的比較愈來愈多,因為這顯然是一個階層在網絡媒體上發生轉變的警示。 根據著名的外國統站研究機構eMarketer表示,使用Facebook的用戶已經兩年呈現衰退,在美國18至34歲的年輕人使用Facebook的頻率緩慢下跌,可以反映出社交媒體網站Facebook正受到用戶逐漸流失的營業危機,年輕用戶因感到Facebook過於沉悶和受到親戚長輩「監視」而紛紛棄用,而他們正是擁有龐大購買力的一群人。 年輕用戶從Facebook轉用Instagram和Snapchat的情況已是大勢所趨。在Snapchat的Stories(限時動態)功能在推出後,理所當然地在網絡上獨佔鰲頭,當中笑彈連連,五花八門的短片深深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但最後把其功能發揚光大卻是Instagram。 在Instagram同樣推出Stories的功能後,不到一年便火速超越Snapchat同樣功能的使用率,用戶增長極快,使後者毫無反擊之力。皆因Instagram除了本來名氣較高,粉絲人數眾多,加上延伸至全球的#Hashtag外,他們還有一個擴增實境(AR)的功能。用戶可以在影片中「扮鬼扮馬」,例如在頭上加上動物耳朵或是圖案等特效,都讓年輕用戶十分沉迷。 能夠緊密跟隨網絡社會的瞬息萬變,Instagram從上年全球8億用戶激增至現時全球擁有10億用戶,當中Stories自然是功不可沒,自騰訊、Skype等新增了此功能後,聞名全球的租住民宿網站Airbnb亦同樣推出Stories,用戶可以為自己的套房環境進行拍攝,把短片上傳成為Story吸引旅客,全球用戶便能夠在該Story欣賞該住宿的美麗,可見Stories在網絡上的重要性。 近日,Instagram更推出全新的「IGTV」,務求抗衡風靡全球的「抖音」及矗立至今的Youtube,希望更貼近年輕網民的生活習慣和品味,從而繼續吸引更多用戶。 種種因素,證明Instagram比起其他媒體平台更吸引年輕用戶,網絡營銷已經不止限制於關鍵字及搜尋引擎,或是Facebook的專頁管理和廣告宣傳,企業更需要尋求突破,嘗試融入社會年輕人的最新動態之中,才能尋獲更多商機。
“Both product quality and online reviews matter to establish the popularity of a cosmetic product. YouFind’s comprehensive one-stop service is crucial for successful promotion of our products. Get YouFind service to acquire further online prestige!” Liv Choy PR & Marketing Manager Dr. Protalk
“YouFind offered us a one-stop social media platform management service. It designed creative and original content that raises audience’s attention and is capable of viralling to spread our company’s message. lts 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our online marketing campaign in both Hong Kong and mainland saves us from worries and makes our brand positioning clearer and …
“YouFind always tailors our needs as a wedding venue provision company. lt cangrasp accurately what desirable attributes our customers are seeking in searchingand so it can successfully promote our corresponding unique features. We are elated to have YouFind as our supportive advisor for online marketing campaigns!” Faye Senior Marketing Executive My Seasons
“China is a huge potential market, and YouFind offered us massive support inhelping us promote our events and messages through innovative social mediacampaign on Weibo and Wechat. YouFind employees are sensitive to currenttrends and skillful to create popular posts,which is why we choose YouFind as ouronline marketing advisor!” Lei Zhao Overseas Market Manager – China …
“HKBU has appointed YouFind as digital a”YouFind helped us gain greater exposure to our target audience who can search forus easily on search engine. Its employees are attentive and equipped with technicalknowledge. We are pleased with YouFind’s customer-centric approach! “gency for Facebook maintenance and for 2 years. Eddie Chan Engagement Manager Easycorp
“HKBU has appointed YouFind as digital agency for Facebook maintenance and for 2 years. YouFind successfully reached and engaged our target audience with frequent feeds and advertisement which have simple and colourful designs and funny wordings. YouFind also helped us handle enquires in time and provide proper actions, so we never received complaints during serv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