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updated with our latest gifts, offers and news:

13336

You are all set, thank you.

News & Insights

只要妥善管理大數據,就能了解消費者和對手的習慣,以針對性地進行市場策略。然而,很多企業卻沒有渠道得到,或是未能善用大數據,最終空有數據,卻欠缺分析。 數位審計(Digital Audit)可以有效為企業分析海量的網絡數據,把任何一點的小資訊,逐漸構成大數據,再抽絲剝繭地尋找對企業有商業價值的數據。 但資訊難以分辦真假,而且每分每秒亦在更新,數位審計怎樣把各個平台的資訊有條理地獨立出來成為數據呢?又怎樣把數據化成機遇? 某些數碼營銷公司把龐大的數位審計大致分為三種精細的審計,分別是品牌審計(Branding Audit)、商業審計(Business Audit)及平台審計(Channel Audit)。 三種審計能全方位搜羅任何相關的小資訊,組成企業所需要的大數據,再分析競爭對手或自身行業的表現,讓企業可知己知彼,進行最適合的策略。 網絡圖片 澳洲天然水公司「Water3」在早年想改變澳洲市民的喝水習慣,計劃推出過百部自助補水站及「Water3」水瓶,以取代即棄塑料瓶裝水,進行全新型態的營銷。 但貿然推出,難免過於冒險,因此他們需要了解消費者的心態,後來經過三個月的全方位數位審計: 從搜尋引擎洞察消費者購買瓶裝水的過程; 從社交媒體了解消費者的喝水習慣; 從消費者身上了解怎樣的瓶裝水最受歡迎; 從各個網絡平台分析競爭對手與行業趨勢; 從四方八面得到資訊後,企業憑藉這些數據,發現轉型能帶來更大的利潤! 由於澳洲市民愈來愈注重環保理念,對於塑膠產品反感,而「Water3自助水計劃」則大幅減少塑料瓶裝水製造,減少海水污染,以保護海洋生物,預計可受到澳洲市民歡迎,能夠佔有市場一席位。 在數位審計的輔助和預測下,該企業決定採取行動。這全新的環保喝水理念一推出便引起澳洲市民注意,雖然一時間難以引起消費者的轉變,但在推出後,「Water3」水瓶的搜尋率每月穩健增長,顯然有些人的消費模式正漸漸轉變,前景非常明朗。 該企業利用數位審計得出大數據,加以分析,藉此成功轉型並脫穎而出,可見不論轉型發展,或是調查競爭對手,數位審計也值得企業一用。 網絡圖片  

早前一款手機遊戲《旅行青蛙》在國內、台灣等地大受歡迎,連帶香港亦形成一種熱潮,單是中文玩家已經一個月內爆升350萬以上的下載,而且不少媒體爭相報導。 其實《旅行青蛙》的遊戲內容非常簡單,玩家只有面對兩個場景:屋內和屋外;玩家不能直接控制青蛙或跟他溝通,只能透過為他裝備物品,引導他外出旅遊,收集他旅遊時拍攝的照片及物品。 但為甚麼這遊戲能製造如此大的魔力,短時間內造成那麼大的迴響? 除了自身的優質遊戲內容,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得到社交平台的大力推廣。在過去的那段日子裡,國內不少網民均在微博、朋友圈裡廣泛傳播,貼上青蛙的最新狀況。同樣情況亦發生於香港,大量網民上載到自己的Facebook、Instagram上,令此遊戲在社交平台上十分跳躍。 另一方面,不少明星、KOL亦為《旅行青蛙》加持,例如紅遍中港台的歌手五月天阿信、S.H.E的Selina都會跟著潮流分享和抒發自己養蛙、等蛙的感受。他們的一言一語均有帶領潮流的功用,自然讓傳播效果更加事半功倍。 事實上,這款遊戲的成功,背後的意義不只是它的可玩性,更重要的是,內容營銷對於遊戲推廣十分重要,甚至是成敗的關鍵之一。傳統以「推」向市場、強調自身優勢的行銷方式出來的效果,遠遠不及以「吸」的行銷方式拉近與潛在用戶的距離,讓玩家自動投入其中。 另一例子就是年前大熱的《Pokemon Go》。當時同樣有不少玩家「cap圖」分享自己捕捉到甚麼小精靈、成為哪裡的道館館主,於社交平台爆炸性宣傳、推廣此遊戲,大大拉高了用戶的投入度和轉發率,令此遊戲風頭一時無兩。 這種推廣方式的最大好處,就是無需以傳統買下大量廣告的形式,卻能在短時期內將品牌傳播到各個平台,甚至令人人皆知的效果,極具成本效益。 如果遊戲商懂得怎樣把握內容,在低成本、覆蓋率高、傳播力高的社交平台推廣,則能將效果極大化。事實上,現時已經有不少遊戲界龍頭,如騰訊、網易已經實行這種路線,相信在未來的日子,會愈來愈多遊戲商向著這個方向發展。  

誠如前文所說,未來的網紅趨勢,會開始由炙手可熱的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KOL)漸漸傾向微型意見領袖(Micro-influencer)。但無可否認,KOL仍是大眾追捧和期盼的對象。 早前有個調查訪問了數百位小朋友,近四成受訪者表示渴望成為KOL,希望更多人認識自己、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華,就像ben sir、達哥這樣。或者不少人更會認為,成為KOL的好處,是輕易得到品牌的贊助,包括金錢上和產品上,形成名利雙收的效果。 然而,在KOL風光背後,其代價往往是需要更小心處理個人言行和道德行為,始終他們就像半個公眾人物般,只要稍有不慎,便足以隨時在這個網絡營鎖新時代中製造出「關公災難」。因為在社交媒體盛行後,網絡上所有各個小眾能迅速團結起來,於某個熱話上集中討論,化成巨大的力量。 例如最近一對本地著名的KOL夫妻宣布離婚,結束十年長跑,在眾人還有談論非常可惜之際,已有不少「連登」網民極速起底,發現原來故事背後還涉及第三者,讓事情變得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出軌的一方被迫刪掉自己的Facebook帳號,暫時結束她的KOL身分。 又例如年前一位「日本通」的香港KOL於日本居酒屋的失禮行為,被老闆放到網上公審,其後迅速發酵,被香港網民炮轟他是「香港人之恥」,即使後來他見事態嚴重,後來親自到店內道歉,才勉強平息事件,但這件事已對他的形象造成重大衝擊。 事實上,要成為令人一直心悅誠服的KOL,在日常處事和於網絡游走時,必需同時看重道德、法理和人情三方面,在三者間取得平衡才可,畢竟在如今賣家主導的市場環境下,網民的媒體互動往往扮演關鍵的作用。成也網絡,敗也網絡。 KOL必須以更高的審查標準應付平時的一言一行,而如果真的觸發了災難,切勿怠慢及以硬碰硬,需及時交代事件及表現出「人情」的一面,化危為機。當然,更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習,避免下次「關公」的到來,這樣才能紮實地以KOL身分發光發亮。  

The importance and power of Digital Marketing Things are changing every second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21st century, the enhanced digital products have created a brand-new living style. In the past, people tend to enjoy watching TV while they are having meals. For now, mobile phone has entirely replaced TV and can do even …

What is Digital Marketing? Read More »

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時代,資訊的傳遞非常「單向」,我們接觸的資訊來源主要是大眾媒體──消息經由記者接收、由記者進行消化、整理、報道,再傳達至你與我。然而,在當今的世代,資訊不單不是單向,有是「多面向」,有如蜘蛛網,你我他可以獨立連結,也可以以群組的方式地集體連繫。從群眾的角度而言,當中尤其由 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KOL 對在社交媒體所發表的評價,不單是吸引無數跟隨者的眼球,更影響很多人的消費決定。不難明白的是,很多品牌管理者、廣告商,現在都力求找到優秀的 KOL 以達致廣告的效果。 那麼,一位優秀的 KOL 該具備什麼條件?知名度高就一定有影響力嗎?其實不然。知名度和影響力,兩者都是重要的指標,然而,兩者未必有正比的關係。 一個知名度高的 KOL,很可能有大量的支持者(即粉絲,Fans)或者跟隨者(Followers),但未必代表這位 KOL 可以影響他們的消費決定;反之,一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 KOL,可能他算不上是街知巷聞,但他的一小撮的支持者對他可是亦步亦趨。 揀選 KOL 的質與量指標 再深入一些去想,行銷人員在評核如何選擇合適的 KOL 時,該考慮什麼因素?憑藉著我們團隊所累積的經驗,在此分享一下在選擇 KOL 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第一,質量上(Qualitative)的指標。 我們會視乎內容切合度(Content Affinity),當中我們會經常參考的有 4 個指標: 1.相關性(Relevancy) 我們會首先看該KOL是否該產品的使用者,有否寫網上資訊(Feed),他/她本身的專長是否與該行業 / 產品有關。 2.外貌及品味(Look & Style) 在這方面,香港人的確較為膚淺,這因素對消費者而言都相當重要,我們都會看KOL在互聯網上是否表現出吸引觀眾的外貌和品味,也看他/她的言論有否正面的能量?還是較情緒化或被動?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他外貌和品味關乎到他是否與該品牌切合。 3.語氣及行為(Tone & Manner) 從 KOL 的網上發佈,我們會看看 KOL 如何用字? 當他描述產品時,當中的用字是否切合品牌的需要?當中的語氣又是否能夠吸引(Engage)目標客戶群(Target Audience)?因為在網上,有些 KOL 有時說話較為輕佻或偏激,而如果品牌的目標客戶群是比較成熟穩重的話,這 KOL 的切合性就值得存疑了。 4.經驗(Experience & Voice) 我們會看 KOL …

KOL(關鍵意見領袖) Read More »

數碼行銷模式是可以承載所有商業的行銷模式。就算別人抄襲,也有方法可以持續去改變,甚至可以變得更加好。但要注意的是,在別人的生意上可行,並不代表在你的生意上可行。而如果數碼行銷的模式不可行的話,做甚麼也沒有效用。 身邊有一個朋友說,希望設立一個專門給弱勢社群交流的網站,希望變成一個社交媒體平台。我想首先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一:怎樣你才可以找出這批人? 問題二:這批人的存在可以做些甚麼? 問題三:如何將平台企業化? 朋友原來只希望幫助一下弱勢社群。但事實上,這個想法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如果單純希望依靠廣告收益運行網站的話,這未免過於理想化了。因為弱勢社群是沒有錢買東西。當缺乏購物動機時,想吸引別人下廣告就變得更難了。 朋友聽了我的話後,就說:「那把它當作慈善機構就可以了。」問題就出在這裡了。如果是慈善機構的話,根本就不會有商業模式了。這就是當中的巧妙處。任何一個 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最低限度一定要合理。當我們將一個網頁變成小冊子的時候,這一步只是給別人看的。要做到更高層次的操作,例如流程或顧客服務等。進一步來講,要將品牌從線下做到線上,就要把所有東西都進行改革。我們把這統稱為磚塊加鼠標,(或稱「鼠標加水泥」,Click and Mortar)。 在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看看在2016年成為熱話的案例。 # 個人案例:「雞,全部都係雞」——緊貼網絡熱潮 亦可把握成機遇 1 「雞,全部都係雞」在2016年是網絡熱潮 ,連明星、網絡紅人都爭相拍片自彈自唱;一個月後,這個話題卻已顯得Outdated。這個現象正正反映了網絡世界的即時性、快速傳播和具爆發性的特點,如果能把握時機作出應變,隨時為品牌帶來正面而巨大的影響。 當互聯網不斷滲透到生活,網絡已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保證公司於亞太區15個市場進行的調查發現,每名香港人平均日花超過3小時上網,瞬息萬變的網絡威力實在不容小覷。筆者曾探討借助社交媒體監測(Social Media Monitoring)幫助管理網上聲譽,不過今次筆者想進一步跟大家分享從社交媒體監測網絡熱潮,從而轉化成機遇的案例。 事緣有網民於2016年8月12日在高登討論區以歌詞形式發布了「雞,全部都係雞」的帖子,出乎意料地都令大家聯想到Richard Clayderman演奏的鋼琴名曲《夢中的婚禮》,這份創意也頓成網絡熱話。8月13日,有反應較快的網絡紅人如盤菜瑩子即以影片形式分享自彈自唱,為事件升溫,影片亦陸續於互聯網上瘋傳、轉載和討論。 當大家期待售賣炸雞的KFC「出招」時,其競爭對手麥當勞卻搶先於8月16日在Facebook出Post成功「抽水」,造出巨大迴響,該Post除了有極高的投入互動率(Engagement rate),背後的社交媒體監測數據更值得我們留意。 筆者分析「全部都係雞」現象期間的數據發現,KFC的搜尋量(Search Volume)一直高於麥當勞,但在8月16日麥當勞Facebook成功抽水後,麥當勞的搜尋量首次出現逆轉,甚至於8月17日後開始大幅高於KFC,成功為品牌帶來更多談論。另外,筆者亦留意到有網民留言提及麥當勞過去的一些口耳相傳(Word of Mouth)的負面報導,如雪糕機不清洗、麥樂雞高脂等,亦巧妙地給予麥當勞一個澄清的機會,他們透過其社交媒體,刊登的雪糕機的內部,證明是有定期清理;而且引用營養師的標準指出食品的營養表等,告誡人們不要過量食用,使網民對其形象有所改觀。可見善用網絡熱潮,擊中爆點,能夠轉化成更多發展品牌的機遇。 傳統紙媒直到8月18日才廣泛提及事件,但事件已降溫不少,以往由傳媒主導的社會熱話,現今更多經由Facebook、YouTube、討論區等醞釀及爆發,最後才「推上報」。互聯網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而且機遇處處,如果投放更多資源,配合社交媒體監測,把握一閃即逝的機遇去觸及目標客群,隨時為品牌帶來巨大效益。當然,品牌也要用心經營,建立口碑,避免被精明的網民反駁。 除此以外,我們還要講一講單一線上經營法(Pure Play) 傳統的單一線上經營法是沒有線下模式的。亞馬遜(Amazon)就把線上、線下打通,融合兩者通路。Amazon最早期是以賣書起家的,但因為運費很貴,在香港不太受歡迎。後來運費問題得以解決,書本一大批運到香港,運費自然就便宜,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證明了這個行銷模式是可行的。所以當我們看一個生意的時候,第一時間要看它的商業模式,了解其盈利模式。 很多香港公司事實上都達到單一線上經營法這個位置,需要的資金也很小。開設一個網頁是豐儉由人的,有俗語說的「平有平做,貴有貴做」。如果網頁要做到關於流程上面的,成本自然高很多。Enterprise 的話就更貴了,成本到達幾十萬,因此更少數人會做了。目前為止,只有幾間跨國企業會做 Enterprise。大部分的香港公司只是做單一線上經營法,因而成為了我們最常說到的幾個級別。

經過動盪的一年,企業為了應付經濟寒冬,必須了解以下2020年的三大市場營銷趨勢,把握黃金機會,迎難而上,贏得更多業務。 市場一:Video Marketing是最受歡迎的營銷策略 據市場學習平台Smart Insight的分析,Video marketing已有83%的營銷人員認為愈來愈重要,並且對得到的回報感到滿意。而根據網絡公司Brightcove在2018年的調查,大概有53%的觀眾在觀看影片後便會跟企業進行互動,顯然是企業在社交媒體進行營銷的巨大機會。 在了解企業產品或服務時,文字已滿足不到觀眾所需,同樣據Smart Insight的分析,不論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有72%的觀眾更喜歡影片的銷售模式,覺得比起文字更有趣及有新鮮感,更願意接觸企業資訊,其中80%更願意分享給朋友觀看,企業自然進一步提高觸及率,增加銷售機會。 Video有許多類型,但未來將以Live Video(直播)的效果較為顯著。Live Video可無視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影片開始的瞬間就能讓觀眾得到通知。有79%的觀眾認為Live Video可以更實在地接觸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有63%的觀眾則更喜歡Live Video的人性化感覺,可見未來幾年,企業定時以Live Video和觀眾互動也是一個不錯的營銷策略。 市場二:Tiktok(抖音)及Pinterest的崛起 Tiktok (抖音)目前在日本、台灣、歐美等全球地方擁有超過10億的用戶,以精簡的影片方式吸引觀眾眼球,成為兒童及青少年最愛的社交媒體。Tiktok最厲害之處是「病毒式」的#hashtag模仿挑戰,不少人會在平台上做出古怪新奇的動作,製成有趣的影片,引起其他人模仿。 企業同樣可以製造爆炸性的影片,好讓廣告漫延全球。像馬來西亞的麥當勞就嘗試製造過#bigmactiktok挑戰,加上獎金及優惠劵作為招徠,從而帶來了可觀的用戶參與度。 另外,在全球各地有接近3億活躍用戶正在使用Pinterest。雖然該社交媒體的知名度在香港不高,但據Smart Insight分析,全球有最少27%的營銷人員已把它計劃在營銷策略中,因為它以優雅漂亮的圖片及簡短的文字方塊,造就成為女性消費者最喜歡的社交媒體(暫時限於美國)。 而重點是其中有87%的用戶,都曾經在Pinterest消費過,有70%的用戶表示他們會透過Pinterest來決定要購買的商品及完成購物,可見該平台潛力非常巨大! 以上可見兩者各有好處,雖然在香港市場仍未普及,但當用戶對這些Facebook和Instagram等核心社交媒體平台開始感到厭倦時,企業可以盡早了解其他社交媒體的運作流程,為用戶如突發地轉變社交習慣時做好準備。 市場三:分析大數據以奠定未來的市場策略 根據管理諮詢公司Mckinsey 2014年的研究報告,精通數據分析的企業尋獲新客戶的機會,比起不以數據分析的競爭企業是高達23倍!可見企業擁有數據分析的能力對增加業務是多麼重要。 如早年Red Bull(紅牛)希望了解及針對千禧一代的消費者,因此與數據情報公司Vision Critical 合作,通過數據更深入地了解消費者的偏好,了解年輕消費者會購買Red Bull的原因,以及購買的方式、購買時間等。數據揭露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企業便可以針對性地增強銷售渠道或改善問題,拉近與年輕一代的關係,為Red Bull帶來更多利潤。 企業可藉以Social Listening(社群聆聽)得到及分析數據,從而得到品牌聲譽、競爭對手分析、行業市場趨勢、推出廣告後的成效分析、發生突發事件後的迴響等資訊。在現今的飄忽不定的局勢中,企業更會步步為營,先以數據去宏觀網絡局勢,後決定未來的市場營銷策略。  

  為了讓讀者認識更多,筆者特地採訪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Hong Kong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簡稱 HKYWCA)和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Asbury Methodist Social Service),分析有關這些NGO在數碼化的發展及需求,供大家借鏡。   #6.1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對於像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Hong Kong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簡稱 HKYWCA)1,100位員工和83個中心的大型機構而言,資訊的傳遞非常重要。基於機構的規模,以及涉及的服務種類廣泛,他們需要一個快速並穩妥的資訊系統。現在,每位員工都有個人電腦,基本的辦公室周邊設施也算是足夠,大家的聯繫,除了電話以外就是電郵。   社交媒體   青少年作為女青年會的主要服務群體,女青年會當然熱衷發展社交媒體,籍著訪談,我們發現原來女青年會有很多Face book專頁,每個中心可能有自己的一個專頁,每個服務單位或課程也可能有一個,似乎大家都在善用社交媒體,為項目做宣傳,也可以得到實時的回應。然而,細談之下,發現其中一個挑戰就是正正在於專頁太多,而且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有些時候無論是專頁/信息的設計,或是信息的內容未必能一致,而且這些專頁大多由前線社工主理,他們未必善於設計,信息的吸眼度其實可以更高。在社交媒體的管理上,集中的處理或許能解決部分的問題,使資源調配更集中、更用得其所。   數碼平台   提及數碼化,女青年會也在一步步向前走,數碼平台是其中一個主要發展路向。數碼平台能夠擴闊傳統非政府機構的服務規模,在現今社會人士足不出戶的年代,機構利用數碼平台亦能接觸不同的對象,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服務,或舉辦不同的活動。例如為濫藥人士提供戒毒服務轉介、提供網上輔導、加強外展計劃的服務範圍,籍著數碼平台的分享功能,可以更有效傳播不同活動信息,吸引街外人士到機構的社區中心接受服務或者輔導,或更易結識朋友、社工,了解所需。即使是身患疾病或殘疾人士,亦能安坐家中,利用不同社交平台,發表已見,發表所需,尋求幫助;更能有效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心,組成小群組。非政府機構使用數碼平台,能有效建立一個社交平台,以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接觸受眾、推廣和檢討活動成效。   數碼推廣   除了數碼平台外,運用數碼的渠道為機構進行推廣,也是重要的範圍,在機構內裡也有委員會討論IT資源的分配,但資源大多投放於改善本身的運作系統,讓其變得更自動化,較少考慮投放於網上做宣傳及推廣,內部對這方面的認知亦不足,很容易忽略了廣告和知名度的重要性。   面對的困難   對比起一般的商業機構,資源緊絀是非政府機構在數碼化步伐上的主要困難之一。像女青年會,營運資金的來源來自公帑及捐款,在資源緊絀的情況下,科技的需要往往容易被視為較次要的項目,然而,上訴所提及的數碼平台、數碼推廣,無論是硬件或軟件,所涉及的投資金額往往不菲。除了資金外,另一項缺乏的資源就是人手,要尋覓得既懂得開發及管理數碼平台,而又懂得機構前線服務需求的人才,實屬艱難,因此現在有時候只能單純倚靠義務顧問提供意見。   另外,大型的非政府機構,基於其發展歷史和規模,形象往往較保守,對於數碼平台、數碼宣傳這些嶄新的嘗試,大型機構同時要面對內部持份者的不同立場,有時就算萬事俱備,但東風扔欠的話也未能成事。另外,培訓不足也是問題之一,教育前線人員如何妥善運用科技工具之相關培訓,至今仍是缺乏,因此除了硬件的提供外,軟件的配合同樣是非常重要。   出路   訪談之中,當然不盡只是談及問題,其實也有提及到NGO在數碼化的出路。為行業提供更多培訓的機會,可以大大促進行業的數碼化步伐,例如提供數碼推廣的講座,讓前線人員認識不同的數碼工具(如社交平台、網頁、APP、Youtube等),再加以應用到不同的活動範圍上。   另外,面對資源緊絀的問題,其中一個出路是尋找網絡上免費的工具,例如利用Google的資源如Google 分析(Analytics)獲取網頁的數據,分析受眾/會員的上網習慣及地域分布等,更有效認識他們,藉此向他們提供更切合需要的服務。   反映出像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這種較大型的非政府機構,對於數碼化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應用及知識,但是缺乏了有系統地進行數碼推廣,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功效,而且在過程中亦缺乏資源及人手,所以筆者希望可以拖過本書,使這些非政府機構如何在僅有的資源及人手上,仍然可以作出有效的數碼推廣。   #6.2 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   與女青年會不同,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Asbury Methodist Social Service)規模相對較小,有7間中心,員工約有80人,當中過半是社工。由於機構不算大,因此沒有一個專責照顧IT的部門,機構把與IT相關的工作(例如電腦維修、網站管理、會員資料庫、人事管理等)外判至一間科技公司,由於收費的方式每次以時段收費,為了節省成本,機構很多時候把不同的科技疑難累積起來,一次過集中向公司求助,但背後衍生的問題是員工往往要等較長的時間才能獲得協助。因此,當員工們遇上科技的疑難(例如未能接上網絡),很多時候只能靠自己或同事幫忙去解決問題。   網站   同是基於外判的原因,網站的更新也是需時甚久,任何網站更新,同事需要將更新的內容經負責同事發至外判商,整個流程往往要兩個星期。由於這限制,很多前線想發佈的資訊,大多不會發至網上,反倒寧願是在各自的社交媒體(如Facebook、WeChat)上發布,而網頁的更新,大多只是用於上載恆常的報告及會員通訊(Newslet-ter)。   社交媒體   提起社交媒體,在訪談時,知道服務處Facebook上大多是放活動的宣傳及照片等,也算是不錯的宣傳渠道。有時也會從帖子(Post)得到一些讚好(Like)或評語(Comment)。跟服務處的負責人員談到會否付費予Facebook來做廣告,他們回應說暫時都應該不會了,原因是不知道在Facebook下廣告的回報有多少,也不知道閱讀廣告的人是否是目標群眾,因此有所卻步。   付費系統   付費系統(Payment System)也是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單是處理會員報名參加課程及提交報名費已是很繁瑣的工作,近年來機構已採用網上報名和付費系統。然而,當中仍有很多改善空間,例如在網上系統裡,存在一位會員可以多次報讀同一個課程的漏洞,原因是網上報名的系統由外判商提供,系統很可能是取自網上購物的系統範本,不過,在網上購物中,同一貨品可以購買多於一件,然而同一課程卻不可以報讀多次。像這些細微的地方,確實有不少可以改進的空間。   硬件   與大型的非政府機構一樣,服務處同樣希望能尋覓得熟悉科技的人才,不過在訪談之中,我們明白除了人才(軟件)以外,對較小規模的機構而言,硬件同樣是在願望清單(Wish List)上。例如機構有時候會採用短片的方式為活動作宣傳,但可以拍攝影片的器材並不多,在訪談中,發現中心只有2部相機,以及很少量的攝錄器材,反映出小型的NGO在數碼化的軟件及硬件上,可能面對著資源不足的問題。   數碼化   於訪談中提及了數碼化,大家也相信數碼化的浪潮可以是NGO的增長點。受訪人員提到重點是要「切合服務」,數碼化本身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過程,為受助對象提供更好的服務,所以,數碼化不能「閉門造車」,不能單靠顧問或是管理層,必須有前線員工的參與和提供意見,使科技能妥善地做到切合服務。   相比起大型機構,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這種規模的機構更難邁向數碼化,同樣地面對資源及人手不足,而且關於IT的工作經常會外判出去,使到在數碼化上的靈活性及可行性更加低,所以這類型的機構想要進行數碼化,需要有各方的互相配合,而且一定資源的投入,當然不是代表資源越多便越好,而是如何才能有效地使用才是關鍵。   總結   無論是牟利機構或是非牟利機構,同樣對數碼化存在需求。上訴的2個例子帶出了一個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即使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機構亦能借助數碼化引起討論,最終成功被大眾關注到。大型機構如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對數碼化欠缺了一個系統的整理,資料及人手短缺亦是其面對的重點問題之一;而小型機構如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所面對的短缺問題及靈活性問題就更為嚴重。

2a. 行銷的演變:由4Ps到8Ps 傳統行銷講 4Ps,4Ps在上世紀 70 年代興起,靠電腦做分析,其中要素有: 1.Product(產品) 2.Price(定價) 3.Place(通路) 4.Promotion(推廣) 發展到80年代,服務業變成講8Ps,其中要素有: 1.Product(產品) 2.Price(定價) 3.Place(通路) 4.Promotion(推廣) 5.People(人) 6.Process(流程) 7.Physical evidence(實體形象與展示) 8.Productivity(科技令服務更暢順) 其實線上、線下的行銷是類似的,但也正在改變中。由最傳統的4Ps,到現在的8Ps,由線下(offline)到線上(online),由以前的小數據到現在的大數據,時代不斷進步,行銷不斷進化(Evolution),8Ps 就是在4Ps 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改進,而所有行銷精神則是不變的。 #個案分享:擁抱數碼化——傳統行業如何做大個餅 · 筆者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數碼行銷的衝擊下,傳統行業實體店應該如何謀求出路及突破呢?以下是筆者的一個親身經歷: · 健康食品市場越來越大,相關店鋪亦越開越多。以往我購買營養補充品,會到實體店選購,直到兩年前,我為兒子上網搜尋濕疹相關的資料及合適的營養補充品,發現有一個以售賣營養補充品為主的外國網站iHerb,會搜羅世界各地不同品牌的營養補充品及家品,很容易就找到心頭好,而且國際運費亦非常便宜,只需購買數百元貨品就可免費送到府上,現在我家中大部分營養補充品都購自iHerb。另一個我經常光顧的同類網站是售賣英文書的網上商店Book Depository,裡面有很多香港買不到的圖書,而且在香港購買免運費。 · 以上兩個網站像主打共用經濟的Airbnb、上載一張照片就可找到同款貨品的網購時裝平台Goxip一樣,都可讓買家同一時間比較不同品牌類似產品的價錢及成分,按用家喜好、年齡及身體需要等,選擇合適的貨品,更容易找到心頭好。很多同類網站都沒有一個自家生產的實體產品,反而是以一個仲介形式運作。他們所提供的品牌及產品多樣性,是普通實體店難以滿足顧客的,瓜分了很多實體店的客源。 · 互聯網的出現令產品銷售不再局限地區及時間,產品在上訴提到的同類網站上架,可走向全球化。不過,這不代表傳統行業實體店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而是他們要知道如何自我增值,利用數碼化(Digitali-zation)[做番打個餅]。而實體店就可以保留作一個標誌,讓顧客到店內體驗產品,下次再買時便可直接透過網上商店選購。 · 所以說,傳統行業要做好實體店之餘,亦要擁抱數碼化,才可保持競爭力及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個人分享:擁抱數碼化 傳統行業如何提升 · 每逢新一年的到來,總會有很多人預告當年各行各業新趨勢,其中數碼化(Digitalization)談論已久。其實傳統行業如何利用數碼化的新趨勢 [救亡] ,亦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 在過去數年間,傳統出版業相關機構倒閉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大型連鎖書店Page One突然結業、數本雜誌先後停刊,或改為只有網上版。傳統出版業人人自危,有的早已試行數碼化,亦有剛剛醒覺的急起直追,但為何有些出版業利用Facebook專頁宣傳或發布新資訊 [吸like],業務仍沒有太大起色?因為要在數碼化找到新出路,不再只是將文字內容搬到網上般簡單,而是要當一個策展者(Cura-tor)。 · 策展者會為用戶整合海量的資訊,找出重點及精選文章給用戶閱讀。像台灣 [ MZ+當期雜誌]的概念,便是把中、港、日、台等地超過270本即期雜誌集合到一個平台,讀者只需支付一個較低的價錢便可訂閱全部雜誌,節省時間和金錢。而MZ+的App亦會將雜誌重新排版,只顯示文字內容,令讀者閱讀時更舒適方便。當然,也有些人生活忙碌,連閱讀一本書或雜誌的時間都抽不出來,內地網上平台優酷節目 [邏輯思維]每集會為讀者介紹一本書,當中有新書、亦有絕版舊書,讀者看過節目後覺得喜歡才訂購,節目還會推出神秘書盒子,讀者購買後在打開盒子的一刻才知道 [羅輯思維] 為他選了甚麼書,建立節目興用戶之間的互信。節目2015年10月估計值13.2億元人民幣,證明節目形式在市場有一定發展潛力,讀者對節目形式亦受落。 · 這些網絡企業集合推介和精選於一身,便是用戶的策展者。一間出色的網絡企業,亦可以利用大數據(Big Data),變成個人化的策展者:有受歡迎的電影及音樂App會根據讀者平日的收看行為作分析和計算,向用戶推薦電影或歌曲,通常用戶滿意程度及選看度都會頗高。 · 顧客不是不再喜歡傳統出版業,而是習慣和喜歡有策展者為他們精選內容,被數碼化的互動平台 [寵壞]了。傳統出版業要生存,未必要捨棄實體,反而是要做到數碼化和傳統並存。 · 因此,我們並不是要完全捨棄傳統行業,相反,他們有很多地方可以與數碼化互相配合,兩者不存有衝突,數碼化必須有實體所支持,傳統行業可依靠數碼化重新活化企業及品牌,相輔想成。 2b. 數碼行銷路線圖:由 SEO 到 LinkedIn及手機行銷 …

數碼行銷演進史 Read More »

Google助理的商業模式可能從廣告轉移到交易平台 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宣佈的Google助理最新功能和消息引來了一陣哄動。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用戶將能透過Google助理辦理聯合航空的登機手續,也可在多個連鎖式酒店進行預訂。 外國語言翻譯 同日公佈的,還有智能家居助理Google Home的外文翻譯,以及Google助理整合到Google地圖(Android與iOS版)。(這項整合早已在Google開發者大會中公佈)。 翻譯功能先會支援超過25種語言,並可在Google Home Hub和Google助理支援的第三方智能顯示器上使用,也可在原裝Google Home和Home Mini聲控藍芽喇叭上使用。 Google Home Hub進入翻譯模式後,每當有人對着顯示器說話,翻譯句子便會出現在分割畫面上。然後另一人再重覆同樣的步驟,畫面便會顯示新一段的對話內容。Google助理亦會大聲讀出該問題或語句。 (微軟在去年的三藩市大會上亦展示了類似的同步翻譯功能。) 預訂酒店和登機報到 預訂酒店的功能會先在智能手機上運作。詳細情況仍未很清楚,大概會採用多重畫面並由語音主導。Google表示他們正與多個連鎖酒店集團和網上預訂服務商洽談,包括Choice Hotels、AccorHotels和InterContinentalHotels Group、Priceline、Expedia、Mirai和Travelclick。Google指其初步工作「只是運用Google助理簡化酒店預訂的第一步」。 登機報到暫時只能用於聯合航空的航班,但Google指將會出現更多合作夥伴。 預訂酒店的實際情況仍有待觀察。有時使用人手操作或許會更容易,而Google助理可能在預訂熟悉的酒店時方便一點。相比之下,本人認為登機報到應該會被廣泛使用,因它涉及較為簡單直接的程序。 用Google助理運作Google地圖 Google助理與Google地圖整合是去年已公佈的消息。眾所周知,語音互動和搜尋功能已在運作中。然而,整合後的Google地圖將能發揮更多功能,用戶可以傳送短訊和播放播客或音樂。Android版還有附加功能,包括以第三方手機應用程式傳送短訊(例如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 有些高科技專欄作家認為,在iOS版Google地圖中加入Google助理與「木馬屠城」沒有分別,因為將有許多仍未使用Google助理的iPhone用戶會不知不覺間開始使用這個應用程式。 為何值得關注 許多人聲稱(但理據不足),到了2020年,過半數的搜尋會以語音進行。那時,無處不在的Google助理定必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Google的宣佈帶出兩點值得市場人士注意的事項。 第一,Google正努力使Google助理(以至Google Home)成為一個交易平台。這對市場人士而言舉足輕重。第二,如果Google助理所吸納的搜索和查詢日益增加,優化列表(對離線業務)和製作內容豐富的精選摘要(featured snippets)便更形重要──因為留意傳統搜尋結果的人數將會減少。  

大小規模的公司都犯下類似的錯誤,所以要記謹追蹤所有推廣活動並留意核心指標 Mona Elesseily寫於2018年12月6日上午10:40 不論大小公司都有可能在網絡營銷上遇到挫敗。常見的誤解是大公司與小公司所犯的錯誤並不一樣,但真相剛好相反。以下列舉了幾項常見的錯誤和避免的方法。   1.     沒有追蹤所有推廣活動 信不信由你,這錯誤比你想像中更普遍!根據我的經驗,公司未能妥善追蹤網上推廣活動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個頗為簡單,就是追蹤措施本身既費時又麻煩。很多時,為了確保已妥當和準確地執行追蹤措施,竟然耗用了與設計推廣活動相若的時間。 另外,公司可能連追蹤了哪個推廣活動都不清楚。這情況在推廣計劃繁多的公司更為常見。也有公司因為推廣活動和渠道太多,所以無暇理會追蹤措施。很多時,問題的根源是公司沒有既定的系統或程序來優先執行追蹤措施。若果制定了有關的追蹤程序和採用了標籤管理系統,追蹤便自然變得容易了。 一般公司所犯的錯誤有幾項。在審查追蹤措施時,我們經常發現它們雖然存在,但卻有漏洞。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缺失: 沒有追蹤來電 致電到公司的客戶,比在網上隨便搜尋公司資料的客戶更認真。若不明白客戶來電能帶來多少生意,便有可能誤用了推廣預算。至於追蹤來電的措施,市面上有很多選擇。 沒有追蹤即時對話 即時對話也是銷售來源!按我們的客戶來說,差不多每八個即時對話中,便出現一個花錢的客戶。針對這情況,我們會追蹤每個信息並記下有多少人會在即時對話後成為客戶。 沒有追蹤離線轉換 利用像Google「親臨門市」那樣的間接指標,或更理想地滙入離線的銷售資料,集中優化實際的銷售活動。坊間也有像Hyllo.io那樣提供軟件/硬件解決方案的公司,助你追蹤門市客戶流量並將有關數據與實際銷售的情況結合起來。 沒有計算流動裝置的轉換 這是無法做足100分的一項,但也值得一題。眾所周知,隨着裝置的轉變,流量分配也跟着改變。一個好的例子就是客戶在流動裝置上進行搜尋,然後用電腦進行轉換。結果,流動轉換帶來的流量便看似較少或比其他裝置昂貴,箇中原因是你沒有看到整個轉換的過程。所以,在部署你的「追蹤」計劃之前,記得先考慮這個因素。   2.     未有充份重視核心KPI 若然沒有集中火力,便會成為一盆散沙。優秀的公司將火力集中在核心指標上,這是無可置疑的。例如,我們其中一個B2B客戶希望透過新訂單、追加銷售和提高每件產品的收入來增加每月經常性收入(MRR)。要達到目的,他們應着眼於新用戶和每次行動成本(CPA)。如果他們任何指標都不放過,便只會成了一隻盲頭烏蠅。 故此我們建議集中火力於核心指標,貼身追蹤其情況並提供報告。要讓公司每個人都向着同一個KPI的方向努力,也可讓他們知道大概的方向和指標,千萬別忽略任何一個人! 如果你想更上一層樓,大可使用軟件程式如Stitch,藉此整合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和網上推廣等的資料。然後再用Power BI將數據視像化,度身訂造相關的圖表和數據儀錶板。   3.   追逐於最新最強大的推廣活動或平台 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們想嘗試這個新的推廣方法或平台,因為它們大獲好評。」試一試的確無妨,但我認為要有所限制。例如,我喜歡劃定一部分時間(像百分之十)來做實驗。如果效果良好,便將它們納入推廣計劃中。如果效果不好,也不會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根據我的經驗,經過實驗証明的策略通常比新方法表現更好。在有效的推廣活動上努力,使它們茁壯成長,是合乎常理的。要找出這種廣告活動,我會考慮一些關鍵問題,例如: l  我們最好的目標受眾是誰?如何對此加強力度? l  我們最高生產力的渠道是什麼?如何利用這些渠道帶來更多銷售? l  我們最佳的客戶是誰?如何找到更多同樣的客戶?  l  我們是否已盡力為客戶提供協助?還有什麼改善的空間? l  向我們購買東西容易嗎?如何使它變得更簡易呢?  l  我們有錯過任何垂手可得的機會嗎?是否已針對這些機會進行優化? l  有策略地使業務增長和增添新客戶是件重要的事。

Facebook於星期二宣佈將於全球市場推出群組的限時動態(Stories),並讓群組成員使用表情符號。群組管理員會有權對限時動態的內容及發佈成員進行審查。   為何值得關注 Facebook的群組功能為品牌和廣告商提供接觸客戶的另類途徑,讓他們不用單靠動態消息廣告吸引客戶。現在限時動態正式在全球上線,擁有群組的市場人士將能藉此加強群組成員間的互動。 Facebook在年初開始讓群組使用限時動態,然而最近才加入表情符號的功能,增加成員對帖子的反應。十月份,Facebook引入一系列的監控方法,讓群組管理員對發佈成員和限時動態的內容進行審查,這些權限包括: ? 禁止成員在限時動態發佈內容,或對其使用靜音(Mute)功能。 ? 成員在限時動態新增內容前先要得到批准。 ? 刪除限時動態內任何與群組不相關的相片或影片。 ? 專有設定,僅讓群組管理員在群組發佈限時動態。 ? 群組限時動態的選擇性退出(opt-out)功能,限制群組內某些功能。 Milky Mommas 群組的管理員Christine Rushing告訴Facebook,她群組內的成員正在透過限時動態互相分享兒女的照片。 Christine說:「這渠道非常好,能吸引成員彼此分享生活的片段。對管理員來說,我們很喜歡限時動態的彈性。管理員可直接而輕鬆地與成員互動,或以它為接觸成員的另類工具。」 更多有關Facebook群組限時動態的資訊 ? Facebook群組成員能在手機及電腦上瀏覽群組的限時動態,但只能用手機新增內容。 ? 成員只要用手機在群組的頁面頂部按下「新增限時動態」,便能在群組的限時動態內新增內容。 ? 群組管理員能透過群組設定變更限時動態的發佈權和批准帖子,並能透過限時動態的設定直接對成員使用禁止或靜音功能。要審查停滯及被舉報的限時動態,則可透過手機上的「管理工具」或電腦上的「管理群組」執行。  

每10個消費者便有9個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語音助手;41%的人更表示每天都使用此功能   根據聲譽管理和本地SEO供應商Chatmeter的最新調查和報告顯示,九成的智能手機用家有使用虛擬助手的習慣。         四成人會查看當地資訊           調查亦發現,大約四成消費者會「用語音搜尋查看路線、地址或營業時間」,而27%的人表示「語音系統的主要用途是尋找餐廳、商店或公司。」          用流動裝置搜尋當地資訊非常普遍。以Google昨天的電話會議為例,總裁Sundar Pichai說:「本地的流動搜尋比整體的流動搜尋更快速地增長,單以去年為計,已增長接近五成。」          本地語音搜尋後便是駕駛路線 用智能手機的語音搜尋查看當地資訊後,約九成(88%)用家表示「通常都會使用駕駛路線的功能」。這與流動搜尋「滿足即時需要」和「就近」的思維一致。          該報告普遍地忽略了使用智能手機和智能喇叭進行語音搜尋的分別。然而,它明確指出「61位消費者擁有智能喇叭─其中51%每天都會使用它,29%至少每週使用一次。」如果以2億5千萬成年人為基數,便代表美國現時有1億5千2百萬人擁有智能喇叭。此數目大幅高於其他估計,所以並不可靠。         Kantar TNS最近一項大型調查發現,大約21%的美國家庭擁有至少一個智能喇叭。美國現時約有1億1千7百萬個家庭,這表示智能喇叭的數目大約為2千5百萬個(假設每個家庭只有一個)。然而很多家庭擁有的不只一個。         總括而言,智能喇叭的普及性大約介乎Kantar和Chatmeter調查所得的結果之間。         對市場人士的影響           當談及用戶行為時,我們要分清智能喇叭和智能電話。智能喇叭仍有空間製造大量搜尋量。當然,消費者的行為會隨時間而改變,智能喇叭終會帶來更多新發現和商機。     …

調查:88%人使用語音搜尋後會尋找駕駛路線 Read More »

今日喺HOTEL ICON舉辦嘅《Retail Marketing 2019》順利圓滿結束,感謝主辦單位提供場地及感謝同事嘅精心佈置,亦感謝各位業內人士前嚟YouFind攤位參觀我哋Digital Audit系統嘅操作介紹。 如果您都對YouFind嘅Digital Audit方案想有更深入了解,歡迎inbox留低姓名、聯絡電話及公司名稱,我哋會有專人聯絡您跟進。 #YouFind #YouFindLimited #DigitalAudit #數位審計 #RetailMarketing2019 #RetailMarketingConference #recap  

重大趨勢 Google Ads專家Felix Wenzel分享他對SEM市場的2019年預測     內容由AdPoint提供:寫於2019年1月23日上午7:30 過去10年,SEM一直都是扭轉形勢的營銷工具。但時至今日,一個簡單的廣告並不足以增加網站流量。網上搜尋已變得異常複雜,外行人要製作成功的廣告簡直難比登天。 代理商AdPoint(Google卓越合作夥伴)的常駐專家及董事總經理Felix Wenzel被問及如何在新一年創建成效理想的SEM廣告活動。他多次負責2018年德國漢堡的Google DigitalGarage,並在坐無虛席的培訓環節中概述了一些Google Ads在2019年的重要機會和挑戰。 智能特色─增加複雜性但帶來優勢 GoogleAdWords更新為Google Ads後會加入很多新的功能,包括更多自動和智能選項,例如「智能廣告系列」。而Google Marketing Platform將會整合一些全新和更新後的工具。 這些更新都有很大潛力,但亦會對用戶產生正反兩面的影響。新的功能可讓專才大展拳腳,但卻可能使新手感到無所適從。   合作帶來更美好的成果 更新後的轉變之一是Google Ads不再全自動操作。熟悉這平台的專家將能善用新的功能,在手動創建和自動化廣告方面取得優勢。 現在,要創建有確切成效的廣告活動,必先對Google有相當的認識和經驗;伴隨Google Ads而來的複雜性,將迫使市場人士求助於專門的Google Ads代理商。 廣告費的漲幅增加 據估計,Google數十億的銷售收入中(預計在2019年到達一千億),廣告產品佔了95%。如果Alphabet出現破記錄的廣告盈利,那可能代表越來越多的公司都在投放廣告,也可能代表公司的廣告開支到達歷史新高。若實況如是,關鍵字排名和價格的爭奪戰也將越演越烈。 這場風暴定會產生經濟上的影響。五年前,如果你有一千歐元的廣告預算,並每月花一至兩小時準備廣告,便肯定可在時間與金錢上獲得高達幾倍的回報。那時在搜尋業賺錢非常容易,但到了2019年,這一行已變得人頭湧湧,廣告商都在爭取有利位置。若沒有大筆的資金,便難以在Google Ads方面取得成功。    有史以來的CPC新高 競爭加劇連同廣告質素的提升,最終會導致每次點擊成本(CPC)上漲。大家即管留意特定關鍵字的CPC,其中有些字的成本在過去4年內已升逾兩倍。 許多排名指數(CPC x 搜尋數量x點閱率的60%)已升逾七倍。對Google AdWords代理商而言,CPC已升逾三倍。 越來越看重質素 質素至上是我喜愛數碼營銷的原因之一。到了2019年,這一點更形重要。Google會給優質的廣告活動提供豐富的奬勵,這點可反映在更高的廣告排名和較低的CPC之上。 關鍵字因語音搜尋日益普遍而產生變化 語音搜尋已面世數年。雖然不能以「新」來形容它,但現時只有大公司(Amazon、Google、蘋果和Paypal)投資發展語音搜尋。 越來越多互聯網用戶厭倦在Google網站或應用程式上輸入搜尋內容,並轉而向Siri或OK Google等軟件進行語音查詢。這個趨勢會令關鍵字產生巨大的改變,因為以句子發出的查詢將包含更多的字詞。 在全球各地與我們合作的夥伴和專家之中,許多一直都認為將來的Google Ads除了關鍵字以外,還會加入段落內容(context)。 貼示:加強投資在較長的關鍵字,並在廣告中提供問題解答,都是值得的。廣告創作不一定要精闢簡潔的。 用戶訊號日漸重要 用戶訊號不單影響Google的排名,更日漸影響Google Ads的廣告活動。在這情況下,用戶與廣告的互動是取決品質分數的關鍵。這些源自用戶在網站上活動的訊號,是Google廣告的評分工具。 貼示: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潛在客戶點擊了你的網站連結,然後因為找不到想要的東西而立刻離開,他的行動會為你的排名帶來負面影響。如果你正在進行SEM,這點十分重要。 目標群體必須清晰定位 目標群體不清晰所產生的風險,就是網上用戶可能很快點擊了你的廣告,但又隨即對你的產品不感興趣。對你來說,這不但浪費了廣告開支,更會使Google Ads的排名下跌。要提高成功的機率,便要努力進行市場研究,儘量收窄目標群體的範圍。 廣告文字擴展帶來變化 最近,Google Ads開始讓用戶加入「描述二」以及「標題三」。自此,你的廣告不但能傳達更豐富的訊息,其設計也將更為獨特。 …

Google Ads(AdWords)在2019年的重大趨勢 Read More »

置身呢個Big Data時代,網絡營銷威力強大,唔少企業品牌都希望透過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投放資源到網絡上分一杯羹,但應該點開始行呢條轉型之路呢? YouFind即將聯手香港電訊(HKT)舉行一場「如何利用數碼轉型機遇助你業務增長」系列免費講座,由YouFind創辦人朱俊昌先生及香港電訊信息技術服務及設施管理副總裁林偉光先生主講,同大家分享點樣由數碼營銷走到數碼轉型,並透過AI統一客戶聯絡中心(AI enabled Omni-Channel Contact Center)去完善企業品牌嘅數碼轉型策略,助你輕鬆轉型、推動業務增長!歡迎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及對數碼營銷有興趣人士報名參與! 主題:如何利用數碼轉型機遇助你業務增長 日期:2019年3月19日(星期二) 時間:3:00pm – 5:00pm 地點:YouFind辦公室,九龍觀塘勵業街11號聯僑廣場3字樓全層 -費用全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網絡世界擁有海量可以觸及嘅數據,例如嚟自各大搜尋引擎、社交媒體、品牌網站等,但因為分佈得太零碎,企業亦難以運用。 Digital Audit(數位審計)就係審計源自網絡上嘅數據資料,所以借助Digital Audit系統,就可以將網絡用戶留下嘅零碎蹤跡,一點一滴咁組合返做有用嘅數據庫。透過Digital Audit,我哋可以得知自己或對手喺網絡上嘅定位同評價,從而制定更合適、更精準嘅市場營銷策略。了解更多:http://bit.ly/2Yxy61H #YouFind #YouFindLimited #Newsletter #2019年3月號 #DigitalAudit #數位審計  

由於近期中國積極發展「一帶一路」的發展策略,所以於剛過去的11月就於捷克舉辦了「中國投資論壇」,希望可以藉此推動兩地的經濟發展。而小弟有幸被邀請,代表香港IT界出席「中國投資論壇」,而從中亦看到了一些捷克IT發展跟香港相同之處,可跟大家分享一下。 談到捷克IT界可能大家也不是太過熟悉,但其實捷克也不乏一些有名的IT公司,例如做Social Media Analytic的Socialbakers及防毒軟件AVG等等,由此可見捷克也有一定的IT人材。但為甚麼它們在國際IT界上未有一定的地位呢?這是由於它們沒有一個像美國矽谷的成熟平台去讓人才交流,而政府機構亦沒有積極配合IT發展,以至IT界沒有足夠的支援去作發展。而其實反觀香港也有着差不多的困境,人才們不是外流發展就是閉門造車,沒有太多的機會去跟其他方面的專才作交流,而資源上的配合亦不足。如果想要發展資訊科技,以色列是絕對值得借鏡的一個國家。 以色列的國民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世界第一高的國家,它們積極發展跨行業之間的技術交流,這是它們成功的其中一個最重要元素。它們會把技術於在軍事、國防、醫藥、工業各領域間自由轉換,從不同行業的專才身上學以至用,再投放於本業之上。加上它們的計劃於大學科研階段,就已經會與不同的企業合作應用,而於商業應用之中尋求可改進的地方。這樣多方面的交流及商品代前試用,造就了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藥片攝影」這技術是讓病人通過吞服帶有微型攝像鏡頭的小藥片來幫助醫生獲取整個體內的情況,取代了傳統照胃鏡帶來的創傷,這就是就是把軍事國防的火箭技術融入醫學科技當中的例子。如果香港想要開展科技發展的話,必需要加強各方人才的交流,以達置人才互通的理想發展環境。  

跨國大型玩具連鎖店玩具反斗城(Toys"R"Us)最近正式申請破產,於美國維珍尼亞州申請破產保護,其1600家左右的店舖將如常運作,而這次破產保護並不包括美國和加拿大以外業務。 不少人感到託異,為何連家傳戶曉的玩具界巨人也會有倒下的一天?有分析指,其實一方面由於玩具反斗城飽受競爭對手Walmart及Target的夾擊,令生意下滑,而更關鍵的是,另一方面因為網購的盛行,消費者傾向網上選購心儀貨品,所以嚴重打擊了實體店的生意,招致今天的敗局。 其實玩具反斗城破產,並非冰山一角的特例,事實上世界各地不少傳統企業亦面對着同樣問題,在尚未成功做到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利用數碼化的優勢維持其競爭力,甚至尚未意識到數碼轉型的重要性之前,就在一瞬間被市場淘汰了。 別以為香港的網購仍未盛行,這股數碼化勢力還在遠方,事實上它已經正式撲向亞洲。 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看準東南亞市場的潛力,近月推出超快投遞服務Prime Now。用戶可選購新鮮食品、消費電子產品等多種產品,在免運費之下兩小時收到貨品,加運費更可於一小時內收到。此服務吸引不少人爭相使用,風頭一時無兩。 假如這服務來到香港,相信不少本地企業足以倒下。因此,身為企業領導層,我們必須放遠目光,理解到數碼轉型及製定高效全面的數碼化策略,是維持長遠競爭力,而非單純短期內「翻數」的投資項目,這樣才能乘載「諾亞方舟」走出品牌衰落及倒閉的危機,絕處逢生。

IBM最近大手買入了不少氣象公司,當中包括Weather.com、地下氣象新聞網站及其龐大的氣象數據庫,其後更對外宣佈,計劃進一步擴大規模至五大主要市場,包括中國、日本、印度、巴西及墨西哥,目標是於未來三年增加數億的全球用戶群。 IBM花費數以十億計的美元買下氣象公司,目的何在?答案就是看準了氣象資訊產業化的潛在價值。 氣象資訊產業化潛力之大,在於它能涉及多個與氣象有關的行業,如農漁業、餐飲業、保險業、空運海運業、旅遊業、公共工程業等等。天氣會對這些行業的銷售形勢、庫存、促銷規劃產生深遠的影響。 正正因為它們對於天氣預測的依賴性甚高,所以理論上,只要得到愈快愈準確的資料,則愈能贏在起跑線上,幫助企業作出更佳的業務策略。 而IBM如今不用租賃氣象數據和相關的數據篩選技術,卻是直接擁有它們,這意味着IBM能夠與各種跟氣象有關的行業持續合作,透過出售公司的氣象數據和預報服務,從中獲取更大的利潤。 以貨運業為例,該行業能透過購買IBM的實時天氣數據,接收某地關於暴風雨的資訊,能夠提醒司機們遠離該預期路線,繼而保持甚至強化公司的競爭優勢。 不難想像,只要善用手中的天氣資訊,IBM能夠從中帶來莫大的經濟利益。而更重要的是,相對於其他大數據的競爭對手如谷歌,IBM投資在氣象數據上的比重高出接近一百倍,成為這方面的業界先驅,這代表着在往後的日子,IBM更輕易立於不敗之地。在往後的日子,IBM如何開展其氣象資料產業,實在叫人拭目以待。

1.Offline world is not going anywhere. Traditionally we need to collect data in different ways such as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focus group interview for primary data. Or we rely on research agencies to buy media analysis report or trend forecasting report. These all take lots of time and effort. Moreover it will limit to …

The Awesome World of 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 (Web Analytics) Read More »

上文提及早前筆者參與Google於倫敦舉辦的雲端會議,了解其突破性的雲端技術發展。於未來的日子,Google將會大力發展虛擬伺服器技術,期望佔據更大的雲端服務市場。 Google的四大服務:雲端存儲服務、運算引擎、開發和運行應用程式的引擎、數據分析的 BigQuery及機器學習工具,能支援不同企業的需求,節省成本,因此吸引不少科技創意公司的注意。 風靡一時的Pokemon Go就是受益於此服務的一例。它能容納大量玩家同時在線,實歸功於Google的虛擬伺服器。Pokemon Go上架後,它的虛擬實境的趣味性和強大的社交潛力,一度吸引大量玩家下載,令開發商始料不及。原設的伺服器本來無力應付蜂擁而至的玩家,但後來幸得Google迅速組建虛擬伺服器,最終轉危為機,助任天堂一舉翻身。 另外,今年Snapchat亦以20億美元與Google簽約,成為雲端平台的最大客戶。Snapchat很有機會透過Google度身訂造的App引擎,享用其打造軟件的工具和服務,並且有效應對不同的流量變化,大大增加Snapchat的競爭力。 從前創業往往需要龐大資金及專業技術,使香港不少有志創業的年輕人止步,但如今創新科技推陳出新,打破了固有局限。Snapchat的創辦人正是成功例子,他有創新意念、技術、市場觸覺及認知,最終即使沒有強大資金也能跑出。有意創業的年輕人應多了解全球技術發展,積極求變,方能突圍而出。  

要數近日的城中熱話,一定是《Pokemon Go》,沒有之一。 《Pokemon Go》是已故任天堂社長岩田聰的遺作,亦是任天堂創辦一百二十七年來的首個手機遊戲。在它面世之前,其實任天堂早已陷入銷售的低潮,在二零一零年起,就出現了過去三十年來的首次虧損。 最大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日本的遊戲廠商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相對歐美的廠商,無論技術、資金和人手也明顯被比下去。 另一方面,在於任天堂一直不太願意進入近年大熱的手機遊戲市場。因為任天堂除了是一家遊戲製作公司,更是一家硬件製造和銷售商,假如它將旗下遊戲打進手機市場,顯然會影響自家的掌上型遊戲機硬件銷售量,形成自己打自己的情況,最後未必帶來可觀的利潤。 因此,在任天堂二零一四的原定計劃中,只是希望利用現有的iOS和Android設備宣傳品牌,推出旗下經典遊戲的試玩版,而非正式版,假定當玩家被試玩版吸引後,自然會花錢買主機和遊戲。 可是,任天堂大概沒有想過,自從《Pokemon Go》推出後,迅速成為美國、澳洲和新西蘭三大測試地連續三天App Store收入冠軍,連帶製作該遊戲的遊戲公司任天堂亦因此股價急升,數天內獲得九十億美元的增值。除此之外,這遊戲更吸引了大量社交媒體關注,在遊戲推出後,Twitter的話題也短短在兩天內激增一倍。 那麼,《Pokemon Go》的魔力何在,以致紛紛成為全球各地的追捧遊戲? 完成童年的夢想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其遊戲結構。它是一種少數破格將虛構遊戲與實境結合的手機遊戲,主要遊戲方向是捕捉當中的「寵物小精靈」及訓練牠們。此遊戲是高度結合GPS定位系統,玩家須配備手機,不斷於室內室外找尋和捕捉不同的寵物小精靈,然後透過玩家持續的行走,讓捕捉了的小精靈成長。 遊戲方式看似平平無奇,卻正正滿足了第一代寵物小精靈愛好者的童年夢想,成為真正的精靈大師。每個當年喜歡寵物小精靈的人,必然幻想過自己成為當中的主角,不斷冒險和捕捉小精靈。 即使任天堂多年來一直推出各種相關遊戲,但玩家始終停留在虛構的世界裏,仍有一份格格不入的失實感,而這次的《Pokemon Go》,玩家必須根據當地的真實地理環境捕捉小精靈,而且還能去當地的著名地方挑戰道館(例如香港的其中一個道館處於時代廣場),其真實感大大增加。 而且,野生寵物小精靈的特性與其分佈位置、地形關係密切,例如水系小精靈需到海邊捕捉;陸地上通常遇到草系和昆蟲系小精靈,代入感更強。 強大的社交潛力 此遊戲不只局限於捕捉小精靈,玩家還可以以真錢購買虛擬道具,然後於某個固定地點設定一個有效期三十分鐘的PokeStop,讓現實中身處該地的玩家聚集起來享用其PokeStop。這種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即是在GPS –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基礎上,結合網絡地圖的使用)玩法,讓玩家的社交範圍不只局限於認識的朋友,還包括其他在該地偶遇的陌生玩家,展現了強大的社交潛力和社交互動性。 強勁的線上傳播 由於該遊戲結合了LBS功能,吸引不少玩家,包括全球各地的名人、KOL (Key Opinion Leader) 截圖和在社交平台分享他們的即時成果。在名人效應的推波助攔之下,這遊戲在擴散速度和討論氛圍更為強烈,在推出的短短數天內,《Pokemon Go》在Google的搜尋量已高達三千二百萬次,同時在Twitter的話題量亦有一百九十萬,情況極為罕見。 而且,即使在香港,不少品牌也趁著這個大趨勢,紛紛在Facebook等社交平台「抽水」,推出與《Pokemon Go》相關的帖子,例如於「大嘥鬼 Big Waster」 Facebook專頁中,該品牌便以收服大嘥鬼作為話題,引來不少粉絲分享,單是這個帖子的分享次數,已是平時一般帖子的二十多倍。在這種強烈的傳播氣氛下,《Pokemon Go》怎會不爆紅? 《Pokemon Go》帶出啟示和方向 這次《Pokemon Go》空前的成功,足以證明品牌的重要性。因為其實這種虛擬和現實結合的遊戲,過去亦有不少類似的例子,但大都是一些名氣較小的遊戲廠商開發,但《Pokemon Go》的盛行,正正反映任天堂的品牌實力,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於世界各地聚集了不少粉絲,所以由這品牌統領這個虛擬實境的遊戲,自然能夠得到更多人接受、更樂於學習這種頗為創新的遊戲方式。 這種概念,與當初的蘋果公司旗下的產品大同小異。眾所周知,蘋果提出的新產品和新發明,如iPhone的觸控式螢幕,其實並非是史無前例的新技術,但經過蘋果的投入和重新包裝後,因為蘋果自身的品牌效應,帶給顧客的信心,所以當它推出一些較新或顧客從未接觸過的技術時,顧客的接受程度往往較高。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蘋果的網上付款服務,當蘋果手機裏內置了Apple Pay這個系統,會吸引更多人嘗試使用這種技術。 引申下去,不難預測,未來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大型遊戲廠商,尤其日本的遊戲廠商,會跟隨任天堂的步伐,步往開發虛擬實境的道路。正如前文所述,日本的遊戲廠商在各方面均面對歐美遊戲商的挑戰,以致銷情不理想。相對而言,製作此類型的手機遊戲,在資金、時間和人手等各方面所需冒上的風險都較低。 因此,預料在不久將來,很多日本傳統的大型遊戲廠商,例如Capcom,將會利用它們手上的經典遊戲資本,重新包裝成這類虛擬實境的遊戲,嘗試為其既有的品牌殺出一條新血路。 可是,值得留意的是,雖然任天堂的《Pokemon Go》開發了一個重大的新商機,更似乎為不少遊戲廠商打開一條新血路,但不要忘記,手機遊戲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生命周期往往很短,即使遊戲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的人氣和豐厚利潤,但無論對於任天堂抑或其他尾隨的遊戲廠商,這樣的開發是否能夠作為長遠的發展,成為公司的長久經濟支柱,這個問題就有待觀察。 朱俊昌 You Find Ltd.董事, 數碼化聯盟副主席 …

《Pokemon Go》旋風怎樣捲起的? Read More »

自2015年起,香港網民眼見不少機構均爆發各類型的公關災難,於是有創意地將「公關」二字倒裝成「關公」,稱之為「關公災難」,更不時笑稱「畀關公抖下得唔得」。其實大部分的公關危機,往往是突如其來和難以預測,而我們總不能等到危機發酵了,才作出相應的部署,卻需要於事前做好準備。 這類危機通常分為三個初期階段:一是潛伏階段,只在少數認知的層面;二是衍生階段,方始得到廣泛認知;三是擴散階段,事情被迅速於網上廣傳。我們必需在這段時期之內作出適當的行動,若然拖延至危機完整發醇,那麼之後便很難力挽狂瀾。 近年甚為廣泛的反面教材,莫過於宏利保險職員以五百至七百元,請人拍三條「上太空」的短片,作為公司晚宴之用。後來事情被迅速廣傳,甚至成為各大品牌二次創作的題材。 其實在這段關鍵期間,即時性的媒體監測(Instant Media Monitoring)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可以在「關公出現之前」,盡早取得或會傷害和影響品牌的負面消息和資訊,例如在網上找出相應的關鍵字,讓我們發現到底有何潛在威脅,方便作出針對性的部署。坊間有不少優質的社交媒體監測服務,例如慧科(Wisers)會提供這類的正負情緒分析。 假如當時宏利透過這些媒體監測取得有關的資訊,分析其社交平台的數據,評估問題的嚴重程度,調查及找出究竟甚麼因素構成這個潛在的公關危機,接着通過與事情之中的對象接觸和對話,取得更多的了解,於行動升級前已經採取適當行動,那麼事情便能在擴散階段前平息。 然而,宏利沒有意識問題的嚴重程度,未有及早監測、分析和行動,以致事件後來如此一發不可收拾,對品牌形象造成某個水平的傷害。不過,這也正好印證,即時性的媒體監測的確極為重要,防患於未然。 其實處理公關危機,成功之道往往就是反應夠快,其餘的一切只是其次。快速、高透明度、懇誠和具建設性,正是現今我們面對危機時,最需要學習的公關技巧。  

Due to the increasing incidents of "Public Relations (pronounce ‘Gong Guan’ in Chinese) Disaster" by many firms in 2015, the Hong Kong netizens creatively inverse the term and named it "Guan Gong (refer to Guan Yu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Disaster" in Chinese. They laughed at it in a joke, 「Please give Guan Gong a …

How to Deal With Public Relations Disaster? Read More »

有沒有想過為何Facebook對用戶習慣如此瞭如指掌?因為除了通過追蹤用戶在Facebook上點擊頁面或廣告的行為,這科技巨頭似乎購買了不少用戶的敏感數據,包括用戶家庭收入、頻繁光顧的餐廳類型,甚至是錢包中有多少張信用卡。 美國獨立新聞機構的報告中指出,從去年起Facebook對外大量收集用戶的機密資料,當中包括「個人可投資資產1-24,999美元」、「家庭總收入介乎10萬到12.5萬美元」等等。報告亦道出,Facebook購買用戶線下活動的資料,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雖然Facebook手握大量數據,看似不足為患,很多人對此並不介意,但事實上這象徵其監控能力十分強大,甚至比政府強大。例如在2015年,港府就曾向 Facebook索取資料70多次,協助處理各類刑事案件。 這反映出Facebook可直接或間接監控我們的生活,暗藏敏感數據被使用的隱憂。 若他們運用手上的數據,並且拼湊從第三方購入的數據一起分析,便能精準掌握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力量往往大得令人意想不到。而且除了Facebook,別忘記谷歌、蘋果、微軟及亞馬遜等科技領導者也同樣擁有這種龐大的力量。 今時今日,網絡監控已是全球焦點之一,數據保安的警號已在世界各地響起。我們在享用大數據帶來的便利時,亦要關注個人的私隱保障,以及企業怎樣收集和運用數據,避免個人資料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使用。  

LinkedIn is not so popular in Hong Kong but it is commonly used in other country and Hong Kong is also becoming common among people for business use. In fact it has more than 330 million (Pls check the update figure) members in LinkIn now and it is the top XX (Pls find out) for …

LinkedIn Read More »

社交平台上不只一個品牌,要做到在芸芸品牌中突圍而出,靠的除了是品牌文案吸引、圖片美觀,更重要的是向你的目標受眾(Target audience)說話。這裏說的並不是「品牌想說的話」,而是「目標受眾」想聽的話。現今的「網民」追求真實感、「貼地」,而抗拒千篇一律的推銷文章。品牌就要考慮如何藉助社交媒體的功能,與目標受眾來一趟貼地的溝通。其中,筆者認為Facebook今年推出的直播功能頗為不錯。 提起直播(Live),相信讀者們都會想到直播遊戲或年初風靡一時的「17」程式。比起上述兩種方式,Facebook擁有龐大的網絡人口受眾,互動率高,直播功能來得更直接有效。 Facebook直播無疑能拉近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令品牌更貼地及人性化。雖然有了新形式的幫助,但品牌亦不可拘泥於老派做法,如單純直播記者招待會,實為搬字過紙,未能用盡直播的優勢。 要突破傳統思維,就要善用直播的即時性及互動性。如早前歌手張敬軒以「降兩度」之名在Facebook直播小型演唱會就是好例子。他先在Facebook揚言某月某日會直播,直播當天帶同樂隊演唱,規模不亞於普通小型演唱會,並根據Fans的留言即場回覆,令整件事的互動性大大提高。 另外,淘大亦曾以直播形式輔助線下活動的舉行。一般品牌對線下公關活動的做法都是派遣攝影師為現場拍照,翌日在Facebook張貼活動花絮。這樣的話,又有多少網民會感興趣?相反,直播整個活動,輔以即時的有獎問答活動,就能在短短兩小時內賺取8萬的瀏覽量及超過1千人的參與。由此可以看出,線下活動與Facebook直播緊密配合下,既能獲取網民對活動的關注,亦能於社交平台獲取不少互動,相得益彰。一加一,品牌效應絕對大於二。 隨着不同社交平台冒起、各種功能推陳出新,社交媒體在品牌推廣策略上應當佔一席位。各位品牌經營者,不妨多加心力將更多創意及資源投放於社交媒體之上。

醞釀近一年後,香港金融管理局終于于上周批出第一批共5個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包括支付寶錢包、Wechat Pay(微信支付)、Tap&Go拍住賞、TNG電子錢包、八達通卡,香港零售支付由此進入新的里程碑。而此前,淘寶阿裏巴巴的誕生地中國杭州,已經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最大的移動支付之城」。數位化支付已開始改變大眾的生活。 或許說到這裏,讀者會對這些新興的支付方式一知半解,不如一起看一則相關報導:來自德國的「阿福」,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結緣一位上海女孩,成爲中國「女婿」。這位微博紅人上月親身體驗了一次不帶現金遊玩杭州。早上使用支付寶乘坐公車,到達目的地後,購物、吃飯點餐用微信掃碼支付,全程使用只隨身攜帶了手機以及護照。一天結束,阿福說:「我去過全世界30多個國家,沒有一個城市能像杭州這樣便利。即使是路邊普通的燒餅攤,都能完成移動支付」。 事實上,阿福不帶現金的遊玩體驗,只展示了移動支付衆多功能中的一部分。除了門市付款和大家都熟悉的淘寶網購支付功能,轉帳、收款、手機充值甚至AA付款都已直接加入了各項移動支付app中,用戶打開app,綁定資料就能直接在手機端完成各項費用繳付,甚至港澳通行證現在也已經能通過微信預約辦理。 試想一下,買咖啡、乘的士不需現金支付;旅行簽證只需app內預約繳費,這對事事要求效率的香港人會帶來多大的方便? 雖然目前現金支付仍然是主流,不過,創新支付亦是大勢所趨。面對移動支付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創新科技固然能極大滿足數碼融合時代的商業需求,但只有確保新科技足夠安全,才會最終被消費者接受。  

「洪荒之力」在短短一個晚上,已從一句回應記者的說話演變成全城熱話,更登上了微博熱搜榜,而游泳女將傅園慧也於奧運期間在國內爆紅,從運動員搖身一變成了「網紅」。傅園慧令很多網民紛紛仿效,更有公司想找她當KOL(Key opinion leader)宣傳自家的品牌。到底「網紅」和香港人常說的KOL有什麼分別?從事網上營銷的Sam便在網上找了很多不同例子,試從這些例子去了解「網紅」與KOL的不同之處。 在內地,「網紅」是指在某個領域小有名氣或因一些事件突然爆紅的人,最近的傅園慧就是個好例子,誇張的表情、說話口直心快的爽朗性格令她當上「網紅」,不過這種「網紅」的熱度往往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大概只有一到兩個月不等。而且關注「網紅」的人沒有共通點,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可能是受眾。奧運閉幕後,傅園慧的曝光率、關注度與討論度也逐漸減退。 KOL在內地統稱 「大號」,當中包括明星或某個領域大有名氣的人。就名氣而言,「網紅」與「大號」的分別是「大號」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而「網紅」給大家的記憶往往只有行為、表情或金句。除了名氣外,另一個着眼點就是受眾,「大號」的受眾通常有特定的年齡層、性別或興趣,這個分別對於品牌投放廣告資源有重大影響和啟示。 香港本土品牌如果想捉住某個熱潮在內地進行推廣,就要準確的投放不同的資源到「網紅」與「大號」身上。Sam以「洪荒之力」為例子,建議客人在微博的博文上加上標籤,提高博文的曝光率,同一時間配合與目標客戶群相關的「大號」宣傳。Sam用簡單的方法便可推高客戶品牌整體的曝光,從而達致廣泛傳播的效果。所以從商業的角度出發,每個品牌在投放廣告資源時,也應先仔細考慮,不應盲目地「抽水」,才可以在讓受眾有共鳴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品牌形象。

「雞,全部都係雞」一個月前是網絡熱潮,連明星、網絡紅人都爭相拍片自彈自唱;一個月後,這個話題卻已顯得Outdated。這個現象正正反映了網絡世界的即時性、快速傳播和具爆發性的特點,如果能把握時機作出應變,隨時為品牌帶來正面而巨大的影響。 當互聯網不斷滲透到生活、每名香港人平均日花超過3小時上網,瞬息萬變的網絡威力實在不容小覷。早前探討過藉助社交媒體監測(Social Media Monitoring)幫助管理網上聲譽,今次筆者想跟大家分享從社交媒體監測網絡熱潮,從而轉化成機遇的案例。 事緣有網民於8月12日在高登討論區以歌詞形式發佈了「雞,全部都係雞」的帖子,出乎意料地都令大家聯想到Richard Clayderman 演奏的鋼琴名曲《夢中的婚禮》,這份創意也頓成網絡熱話。8月13日,有反應較快的網絡紅人如盤菜瑩子以影片形式分享自彈自唱,為事件升溫,影片亦陸續於互聯網上瘋傳、轉載和討論。 當大家期待售賣炸雞的KFC「出招」時,其競爭對手麥當勞卻搶先於8月16日在Facebook出Post成功「抽水」,造出巨大迴響,該Post除了有極高的投入互動率(Engagement rate),背後的社交媒體監測數據更值得我們留意。 筆者分析「全部都係雞」現象期間的數據發現,KFC的搜尋量(Search Volume)一直高於麥當勞,但在8月16日麥當勞Facebook成功抽水後,麥當勞的搜尋量首次出現逆轉,甚至於8月17日後開始大幅高於KFC,成功為品牌帶來更多談論。另外,筆者亦留意到有網民留言提及麥當勞過去的一些口耳相傳(Word of Mouth)的負面報導,亦巧妙地給予麥當勞一個澄清的機會,可見善用網絡熱潮,擊中爆點,能夠轉化成更多發展品牌的機遇。 傳統紙媒直到8月18日才廣泛提及事件,但事件已降溫不少,以往由傳媒主導的社會熱話,現今更多經由Facebook、YouTube、討論區等醞釀及爆發,最後才「推上報」。互聯網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而且機遇處處,如果投放更多資源,配合社交媒體監測,把握一閃即逝的機遇去觸及目標客群,隨時為品牌帶來巨大效益。當然,品牌也要用心經營,建立口碑,避免被精明的網民反駁。  

IT職業講座 CIO、IT專業人士、IT創業家及學者現身教路,傳授一系列實戰經驗;由撰寫履歷技巧、介紹最新最熱門IT工種及入行徒徑、專業進修、以至創業心得及募集創業資金途徑一應俱全! 職業講座主題*﹕ 10:30 – 15:15 IT行業透視 – 金融科技 張達銘先生 – 滙港資訊有限公司平台策略發展總監 湯浩然先生 – 宏昌資本有限公司總經理及香港電腦學會金融科技專題組副主席 12:00 – 12:45 IT行業透視 – 數碼營銷 張天秀教授 – 香港大學名譽助理教授 丁兆麟博士 – 電訊盈科企業方案有限公司領導(數碼解決方案) 王琪女士 – 昇華在線助理總監 13:30 – 14:15 IT行業透視﹕手機應用程或及創業分享 張澤松博士 – 城大應用程式實驗室總監 朱世峰先生 – Openball 創辦人 陳甘泉先生 – 創奇思高級副總裁 盧文康先生 – 香港電訊有限公司企業解決方案兼業務發展副總裁 15:00 – 15:30 IT升學及進修攻略 林恆一博士 – 萬家智控有限公司總裁 16:30 …

香港電腦學會 IT 職業博覽 2016 Read More »

隨着流動裝置的普及,亞太地區智能手機用戶超過10億,帶動社交媒體如Facebook、Youtube、Twitter、微博、WeChat等高速發展,這些平台的成長亦為品牌和消費者的互動提供了更多機會。 最近國際市場調查機構Kantar TNS的Connected Life研究發現,Instagram在香港滲透率達70%、Snapchat亦有46%,對比2015年有明顯增幅,從數據可見香港人對新事物的接受程 度高,兩款主打以手機直接分享生活照片、影片的社交平台越來越受歡迎,也反映港人追求富美感而真實的視覺化表達方式。 新平台的興起為品牌提供更多機遇,然而社交媒體的玩法多端,各自的目標受眾(Target audience)亦不同,所以沒有「睇到老」的一本通書,用戶人數增長未必代表有龐大的客戶群。假如品牌沒有了解每個平台的特性及發展趨勢,就盲目推出 廣告,可能會弄巧反拙、浪費金錢。 以Instagram為例,Instagram是個分享高質感照片的分享平台,香港地區用戶以年輕、擁有高購買力和學歷的在職女性為主。 Connected Life調查就提及有23%用戶會主動忽略品牌的貼文或內容,33%用戶在意被網絡廣告的訊息追蹤或打擾,更有近半數16至24歲的香港 Instagram用戶傾向於信任朋輩或不認識的用戶分享,多於品牌的廣告硬銷,所以品牌應該考慮如何針對Instagram的特性,從而提升用戶的接受 程度與互動體驗。 在這一方面,筆者覺得可口可樂香港的Instagram做得不錯,他們能因應Instagram的風格及用戶對千篇一律的產品推銷圖的抗拒,從圖片的色 調、構圖、濾鏡等方面入手,結合文案製作出繽紛、吸睛、真實而人性化的貼文,營造出一個活力繽紛、吸引人追蹤的品牌形象。 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社交媒體,Instagram、Snapchat的興起不代表可以取代其他原有的平台,正是由於不同社交媒體有着不同的特性,新興的社 交媒體反而增加了讓品牌有更多樣化去宣傳的渠道。所以品牌宜有策略地因應產品特點及對象去選定最合適的社交平台,為品牌賦予個性,提升品牌形象,與客戶/ 潛在客戶建立長遠而忠誠的互動關係。  

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時代,資訊的傳遞非常「單向」,我們接觸的資訊來源主要是大眾媒體──消息經由記者接收、由記者進行消化、整理、報道,再傳達至你與我。然而,在當今的世代,資訊不單不是單向,有是「多面向」,有如蜘蛛網,你我他可以獨立連結,也可以以群組的方式地集體連繫。從群眾的角度而言,當中尤其由 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KOL對在社交媒體所發表的評價,不單是吸引無數跟隨者的眼球,更影響很多人的消費決定。不難明白的是,很多品牌管理者、廣告商,現在都力求找到優秀的 KOL 以達致廣告的效果。 那麼,KOL的中文意思是什麼呢? KOL(英文:Key Opinion Leader),直譯做關鍵意見領袖,係指互聯網上特別有影響力嘅人,多數透過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呢類網上社交平台開戶口,定期貼特定主題嘅內容,逐漸累積大量網民訂閱同關注。有啲涉及消費類商品嘅KOL,會吸引到商家搵佢哋合作賣廣告。 那麼,一位優秀的 KOL 該具備什麼條件?知名度高就一定有影響力嗎?其實不然。知名度和影響力,兩者都是重要的指標,然而,兩者未必有正比的關係。 一個知名度高的 KOL,很可能有大量的支持者(即粉絲,Fans)或者跟隨者(Followers),但未必代表這位 KOL 可以影響他們的消費決定;反之,一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 KOL,可能他算不上是街知巷聞,但他的一小撮的支持者對他可是亦步亦趨。 揀選 KOL 的質與量指標 再深入一些去想,行銷人員在評核如何選擇合適的 KOL 時,該考慮什麼因素?憑藉著我們團隊所累積的經驗,在此分享一下在選擇 KOL 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第一,質量上(Qualitative)的指標。 我們會視乎內容切合度(Content Affinity),當中我們會經常參考的有 4 個指標: 1.相關性(Relevancy) 我們會首先看該KOL是否該產品的使用者,有否寫網上資訊(Feed),他/她本身的專長是否與該行業 / 產品有關。 2.外貌及品味(Look & Style) 在這方面,香港人的確較為膚淺,這因素對消費者而言都相當重要,我們都會看KOL在互聯網上是否表現出吸引觀眾的外貌和品味,也看他/她的言論有否正面的能量?還是較情緒化或被動?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他外貌和品味關乎到他是否與該品牌切合。 3.語氣及行為(Tone & Manner) 從 KOL 的網上發佈,我們會看看 KOL 如何用字? 當他描述產品時,當中的用字是否切合品牌的需要?當中的語氣又是否能夠吸引(Engage)目標客戶群(Target Audience)?因為在網上,有些 KOL 有時說話較為輕佻或偏激,而如果品牌的目標客戶群是比較成熟穩重的話,這 KOL 的切合性就值得存疑了。 4.經驗(Experience & …

KOL中文是什麼意思?如何分辨「網紅」與「KOL」? Read More »

今時今日,網紅的影響力可謂無遠弗屆,當他們在自己坐擁龐大的粉絲群的平台上推廣商品,往往能在瞬間做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直接刺激產品的銷量,因此難怪廣告商會願意每年投放數以億計的費用贊助一些Instagram KOL及YouTube巨星,令營銷界上出現一種嶄新的網紅經濟。 正因為網紅行業有市有價,這亦造就了一些「教人如何成為KOL」專門學科的誕生。在中國,義烏工商學院(YWICC)近年便開設了一門「網紅系」的大學課程,專注孕育KOL。課程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表演、化妝造型、公關禮儀、美姿美儀、舞蹈、台上貓步等等,而期終考試更加入「30秒擺出15個甫士」的考核部分。 不過,雖然如今這類KOL培訓課程已經愈來愈多,但其實孕育炙手可熱的KOL,卻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背後往往需要不少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 例如韓國歌手PSY,縱然他在2014年憑著《江南Style》一曲一炮而紅,成為全球知名的網絡紅人,但其實他經歷了十多年的努力和嘗試,加上韓風效應、音樂上掌握大眾心理,才得到現在的成就。 至於香港有意躋身KOL界別的年輕人,雖然未必能完全借用PSY的成功伎倆,但若要成為網紅,賺取數以千計甚至數以萬計的網紅收入,不是沒有法則可循。關鍵是找出大眾喜愛而尚未普及的創作方向,持之以恆發展下去,吸引愈來愈網民的注意,並定期分析數據和作出改良,那麼成為出色的網紅也並非遙不可及。  

於早前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國際中小企博覽中,小弟就有幸於《吸引你的目標客群: 網店行銷絕招》中跟大家分享一些電子商務的趨勢及前景。現在就容許我跟各位讀者分析一下,目前電子商務以至網店的前景,希望對有意發展這個範疇的朋友提供一點幫助。 根據U.S. Commerce Department的數據,由2013年第二季度至2015年第二季,電子商務的增長已經遠超於傳統的實體商店,而美國於剛過去的感恩節實體店的銷售更錄得下降。今時進行網上購物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45到64歲的用家亦有超過50%曾經試過網上購物,而65歲以上的朋友亦有48%嘗試過網購。雖然這些數據均是來自美國,但說網購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亦絕不過份。 當你開始拓展電子商務時,你的商品及服務就已經是面向世界,全球各地的潛在消費者都可以經由網店接觸到你。當然這亦是一面雙面刃,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同時亦在拓展這方面的業務。到底怎樣才可以做得好呢?先讓我舉一個個人經歷作例子:我是三個孩子的爸爸,我希望給他們更好的保健產品去增強他們的健康,雖然我已經有一張健康補充品及有機食品的清單,但由於這些商品香港均沒有發售,我只好於美國網購。但當我用這間店的網購愈久,我就愈發現它非常具競爭性。它的定價非常進取,而且貨品選擇亦多,讓你可於一間店裏就已經買到大部份你需要的東西。而且它的物流效率高而且價錢合理,早前更推出不論買多少東西,運費都只是劃一港幣$40的推廣活動。 其實電子商務對每個行業都影響深遠,就算你得到香港的獨家經營權,客戶們依然可以於其他網站上購買,加上Uber及Airbnb等電子化的商業模式興起,電子商務已經完全進入我們的生活。不論零售或服務業,整個行業的生態正在轉變,如果想要保持品牌的競爭性,大家必需要了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從而去制定一套度身訂造的電子商務策略方為上策。  

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近月指出,俄羅斯在之前的美國總統選舉中,透過Facebook買下超過3000則廣告,而Facebook估算至少有1000萬人於當時看過有關廣告。鑑於這種情況,Facebook發表聲明,稱會增聘1000名員工審查提交的廣告,防止俄國或其他政府利用同樣方式干擾他國選舉的公平性。 這種假廣告的影響力之所以如此廣泛和巨大,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由於Facebook正確判斷用戶的偏好,增加了他們對假廣告的信賴度。 Facebook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見到你喜歡點讚、評論或分享某類型的內容,就會給你更多該類型的動態更新,例如你是「黃絲」,經常留意在Facebook上的有關資訊,它就減少為你提供關於「藍絲」的資訊。 同理,在美國大舉期間,當用戶有了某種政治取向,自然會收到更多有關這方面的廣告,也會主觀上喜歡和相信當中的內容。因此,當他們見到這些假選舉廣告,便會間接動搖了其政治判斷。 另一方面,其實Facebook早已接管了新聞媒體的生態系統,成為不少大眾接收社會資訊的主軸。在Facebook盛行之前的時代,大眾往往依賴傳統媒體接收社會資訊,但自從Facebook愈來愈盛行,大眾的依賴性早已轉移到Facebook那邊。正因為Facebook已經佔據了媒體資訊分發的主導位置,所以一旦出現大量假廣告,這便足以影響整個線下的生態。 從選舉假廣告一事看來,Facebook和整個社交媒體暴露了一個重大問題:網上媒體資訊欠缺一套嚴謹的監察及管制系統。近年我們看到不少「內容農場」的假消息和假新聞充斥於各大社交平台,正是最佳的鐵證。還記得嗎?不久之前Facebook出現了一宗假新聞,是藝人余文樂和阮小儀「公開戀情」,轟動全城,結果二人需要紛紛出來澄清事件。 事實上,自從愈來愈多失實的資訊充斥在網絡上,外國已有不少人已經回歸到像時代雜誌此類傳統媒體那邊,罷看和不相信其他網絡媒體資訊,因為前者始終有完善的內容管制,相比起來更有公信力。這無疑對社交媒體的發展造成重大衝擊。 另一邊廂,Facebook即將投放大量資源審查內容及廣告,這代表其資訊的自由度很快會收緊,影響的層面或會涉及一些真廣告及消息。在兩種情況加起來之下,社交媒體會否守住媒體資訊分發的主導角色,還是拭目以待。  

面對資料外洩的醜聞,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聽證會中表示了Facebook沒有透過咪高峰來竊聽用戶說話內容,藉此更精準的方式替廣告商鎖定目標客群。但有趣的是,Google沒有為此作出任何回應。 最近有人為此進行直播實測。沒養狗的實測者首先顯示在沒提及「狗玩具」之前,網頁上所有廣告均與此無關,及後他對咪高峰自言自語,當中提及「狗玩具」、「絨毛玩具」、「Kong(狗玩具品牌)」及「紅色黑色」。 結果當他再瀏覽網頁,便發現全部廣告馬上變成狗玩具,當中更包括紅色及黑色的絨毛狗玩具和Kong的廣告,這足以證明了Google有進行語音辨識系統的竊聽。另一邊廂,隨着有「史上最嚴格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稱的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DPR)將於5月尾實行,這為Google添上一重不明朗因素。 因為GDPR是一款極具人權保護色彩的規範,企業若未有得到用戶的明確同意,與第三方分享用戶資料,那麼可能面臨2,000萬歐元(約2,500萬美元)或 4%全球營收的罰款。 眼見GDPR生效在即,Facebook已經吸收了是次的教訓,決定與多個大數據中介公司終止合作關係,並非下令所有部門重新檢視手上得到的數據,評估是否有必要獲取它們,以及數據能否改善Facebook提供的服務質素,防止遭受巨額罰款。 可是,Google對於竊聽一事沒有甚麼行動,甚至選擇沉默應對。市場上的營銷者雖然對於Google暫時抱有樂觀態度,但假如事件發酵和爆發,這會否引起像Facebook這樣的聲譽受損,仍是未知之數。  

無可否認,消費者主導已是今時今日的一個大趨勢,消費者的反應往往扮演主宰品牌的命脈。 消費者在購物和享用各種貨物的前後,都往往於網上查閱或撰寫評論。以香港為例,就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港人會於消費前上網搜尋相關資訊。這正好反映,其實現在線上與線下的市場營銷關係已是十分密切,品牌無法忽視前者的重要性。 然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消費者不會單向地等待接受品牌硬推的正面訊息,卻懂得篩選一些他們認為不夠真實和客觀的訊息,找出他們覺得比較可信的資訊。 因此,品牌該以怎樣的營銷策略應對? 關於這點,「關鍵時刻」成了品牌的指導原則。所謂的「關鍵時刻」,可分為四種:第零關鍵時刻(Zero Moment of Truth),是用戶從網上搜尋中接觸品牌的首個時刻;第一關鍵時刻(First Moment of Truth),是潛在客戶首次接觸到產品的印象;第二關鍵時刻(Second Moment of Truth),是顧客使用產品和服務後的觀感;終極關鍵時刻(Ultimate Moment of Truth),消費者方始向外界分享用後體驗,繼而製造出更多的第零關鍵時刻。 而對於當今的品牌營銷而言,在四者當中,第零關鍵時刻及終極關鍵時刻可謂極為重要。 因為在消費者搜查產品之前,若然品牌能夠準確分析和成功捕捉消費者在決策時的關鍵時刻,透過大數據的分析、有效監察,以及透過軟性的方式向消費者顯示正面的品牌形象,建立口碑(Word of Mouth),則能向他們傳達正面的品牌訊息和印象,從此影響力他們的決定。 引申下去,當他們從第零關鍵時刻已經取得良好的品牌印象,繼而經歷良好的用後感覺,便會驅使他們向外界傳播正面的品牌評論,從而為品牌建立了一個良性循環,改變其他潛在消費者的決策。 可見,當今要在營銷取得成功,品牌不能再依靠硬銷的方式,必須找出一套更貼近消費者的宣傳模式,潛移默化改變他們的取向,而捉緊「關鍵時刻」,正是重中之重。  

根據Google官方提供的大數據,香港於智能手機市場中領先全球,智能手機普及率達79%,為全球的頭五位。人們主要利用智能手機,主要用來玩遊戲、看影片或是使用社交媒體或是網上消費。現今社會愈來愈多人以手機消費,而他們的消費習慣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線上搜尋線下購買」或是「線上搜尋線上購買」。 香港的線上消費其實擁有龐大的商機,但我發覺到最基本的問題是用家的期望跟手機Apps的設計有落差。香港一般的手機Apps設計都比較簡陋,根據不能跟Uber、Insatgram及微訊等Mobile-first或Mobile-only的Apps相比,這些Apps令用家的要求愈來愈高。 智能手機的普及,其實是一大商機,問題就在於我們如何把數碼的東西帶到現實生活之中。眾所周知智能手機能夠偵測到用家的位置,就正正因為這個功能,我們就可以把現實跟數碼世界連繫在一起。舉個例子,由於香港寸金呎土,店中的櫥窗或是展示產品位置有限,而結合智能手機的應用,當客人A走入時裝店中,他於顯示屏中見到的可能是運動裝,而客人B來到店中,看到的卻會是西裝。因為你的手機記載着你的搜尋習慣,而顯示屏再根據你過往的搜尋喜好來顯示你可能會感興趣的商品,令廣告宣傳更個性化。 其實相近的事於外國已經發生中,香港亦應該要把握機會,去增強消費者的線下購物體驗。除此以外,手機Apps的設計亦應該要與時並進,讓大家不論線上或線下都可以把握到消費者的心。  

今時今日,愈來愈多商業機構意識到數碼化的重要性,明白如果遵從舊有的市場營銷策略,不管是否處於市場領導者位置,也遲早會令營利逐步萎縮,甚至會被市場淘汰。可是,反而不少非政府機構(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卻在數碼化方面多半停滯不前。 相比一般的商業機構,不少非政府機構往往尚未建立與時並進的營銷思維,而且對於網上營銷和數碼化的成效抱有懷疑態度。例如他們仍保持舊時代的線下宣傳思維,覺得只定期上載活動照、活動詳情,已經達致理想成效,而且對於撥出部分預算用作社交平台的宣傳費,他們總是不多考慮,因為他們不夠清楚廣告的回報和成效,擔心這是「燒錢」的行為。 這很大程度因為他們會基於其發展背景和規模,形象偏向保守,內部的持分者未必敢於接受和嘗試各種日新月異的數碼平台和嶄新的營銷策略,那麼就算在其他方面均完全配合到,亦無法有效跟上數碼化的步伐。 即使部分的非政府機構有緊貼市場的營銷思維,但另一個阻止他們數碼化的障礙,就是資源不足的問題。 一般而言,非政府機構的營運資金來源源於捐款及公帑,形成在沒有足夠資源的情況下,他們必須作出取捨。然而,很多時候開發數碼平台,甚至找尋市場推廣及公關?中介公司專業協作,通常需要不少支出。最終就算在資源緊拙的情況下,只能把數碼營銷放於較次要的位置。 可是,其實就算對非政府機構來說,數碼化還是非常重要。因為在數碼化的推波助瀾下,他們能更有效找出目標群眾,成為業務發展的增長,而且亦有助這些機構提供更好更貼近市場需要的服務,形成雙贏局面。 然而,當面對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非政府機構該如何自處,有效發展數碼化? 首先,找出真正懂得網絡營銷及策略管理的人管理社交平台。很多時候,企業管理層多半將機構的網絡營銷重任給予前線同事,以為「有接觸社交平台=掌握如何發展其社交平台」。事實上,要成功透過數碼化發展機構,背後卻需要很多專業分析和技術。其次,機構持分者需放寬部分權力給予新世代營銷的專業人士,一起發展及制訂數碼策略。  

數碼營銷公司 推品牌網上監測 公關災難化危為機 近年隨着愈來愈多傳統企業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碼營銷亦在他們整個宣傳策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多年市場營銷經驗的昇華在線有限公司(You Find Limited) 董事及創辦人朱俊昌(Jeffrey) 曾協助不少客戶成功轉型,他經常提醒客戶,「在這個人人都走向數碼的年代,網絡世界對你品牌的評價就變得十分重要,值得分析和監察,亦是對業務發展的一項重要資訊。」 Jeffrey創辦YouFind逾12年,多年來因應市場走勢和數碼營銷的新發展,幫客戶打造最合適的營銷方案。當中,他見過不少因營銷策略不當而造成公關危機的例子,即近年常說的「關公災難」。令Jeffrey留下深刻印象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一間餐廳因服務態度不佳而得罪食客,令食客在網上發佈劣評,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文章在網上迅速傳開,最後餐廳生意一落千丈,倒閉收場。Jeffrey認為,「傳統公司在數碼轉型的初期,往往疏漏了在網上監測(social monitoring)這一環。」 不過,即使有些客戶意識到處理網上負評重要性,亦不知從何入手,「客最怕就是不知道別人在網上如何談論他的品牌,因而下錯決定。」Jeffrey不時以公司名義舉辦講座,講解數碼營銷的新趨勢,並解答客戶對這方面的各項疑難。客戶最常問他的,亦是最着緊的問題,就是「發生公關遭難後,網上平台的處理手法與傳統公關的處理有何分別?」Jeffrey說,首要是根據每一個平台的特性去制訂解決方案,變化萬千,這正正是他覺得從事這一行最具挑戰和最精妙的地方。 除了策略,速度亦是關鍵,天災發生後,從發現問題、通知客戶、向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到實際行動去「拯救」一個品牌,防止事件在網上引來大量負面評論,回應時間可能只有短短數小時。所以,Jeffrey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時,會以「快速、高透明度、誠懇和具建設性」為大原則。這亦是現今我們面對危機時,最需要學習的公關技巧,可以幫不少公司將危機轉化為商機。問題發生後,如何在網上補救固然重要,不過Jeffrey更希望網上監測可以為客戶提供其品牌的深入分析,應用在公司的業務發展上,「除了處理公關災難外,小至想知道網民對公司一個新產品的評價、大至總統大選監測民意走向,都可以利用網上監測做到。」 

 根據香港工業貿易署的資料顯示,在2017年3月,香港的中小企業約32萬家,佔本港商業單位總數98%以上,並且為接近13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約佔香港總就業人數(公務員除外)的46%,可見中小企對本港經濟發展擔當着重要的角色。中小企的成功,除企業本身的創意及努力,其背後的合作夥伴亦功不可沒。是次由《信報財經新聞》及亞洲公關有限公司首度聯合主辦「香港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2017」頒獎典禮暨「中小企營商方向與發展契機」講座,目的除為表揚一眾中小企營商夥伴的卓越表現,更加希望能建立一個理想平台,讓中小企業及其營商夥伴互相交流,攜手共創佳績,為香港再添動力。 已於6 月23 日圓滿舉行的「香港中小卓越營商夥伴2017」頒獎典禮,旨在讚揚一眾中小企營商夥伴的卓越表現。頒獎典禮分別由《信報》執行董事及商務總裁葉倩林、亞洲公關行政總裁鄭燕華致揭幕辭,並邀得前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梁敬國,JP 擔任主禮嘉賓及致辭。接着由《信報》執行董事及商務總裁葉倩林聯同亞洲公關董事總經理凌冠華、執行董事凌以徽,以及行政總裁鄭燕華致送感謝狀予主禮嘉賓及一眾評委兼頒獎嘉賓。  助中小企迎接每個機會及挑戰 《信報》執行董事及商務總裁葉倩林致辭時指出,中小企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及重要基石,隨着全球經濟發展及科技進步,加上中國的經濟國策,例如大灣區未來發展,為中小企帶來眾多商機,同時也帶來很多挑戰。很多中小企都表示,他們不能單打獨鬥,而是需要得到不同黟伴在背後支持,令他們可以專注於自己的範疇,提高生產力及競爭力,爭取更高成就。 葉倩林認為每間成功中小企背後都有其營商夥伴, 透過「香港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2017」活動,各得獎機構除樹立良好榜樣外,亦是大家學習的好機會,激勵中小企為香港經濟作出更大貢獻。她期望可與中小企共同努力,並協助他們迎接每一個機會及挑戰。 中小企間的互相支持很重要 亞洲公關行政總裁鄭燕華致辭時表示,亞洲公關與《信報》首度合作主辦「香港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2017」,強強聯手,為業界作出貢獻。 鄭燕華認為,中國不斷轉型,全球經濟邁向大數據時代,香港內部也必須轉型,而在這個大環境中,中小企舉步為艱,需要很多支持及各種最新資訊。大企業支持中小企的同時,中小企之間的互相支持亦十分重要,她希望透過業界資訊的流通及聯繫,為業界提供更多資訊,獻一分光一分力。 政府以不同途徑支援中小企 擔任主禮嘉賓的前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梁敬國,JP 致辭時表示,坊間以中小企為主題的頒獎禮不少,卻鮮有以夥伴為主要對象,突出了這頒獎禮的特別意義。 梁敬國指出,政府在不同方面有不同措施支持中小企,主力針對中小企提供協助的是工貿署,該署透過支援與諮詢中心,為中小企提供中小企貸款保證計劃,金管局則有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等。他特別提到,立法會已通過把出口信用保險局給中小企的保證額由450 億增加至550 億,為中小企提供較高的額度。梁敬國了解到中小企中的出入口、批發及專業人士為數眾多,額度的提高,這類機構及人士尤其受惠。 至於「PASS」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助專業人士向國內或海外推廣他們的服務,甚至提供服務予大灣區、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客戶。梁敬國認為,中小企可發展成大企業,尤其服務性的小企業靈活度極高,例如目前已有小企業在緬甸開設辦事處,毋須太高費用即可在新市場開始一個新的網絡。此外,中小企亦可向創新及科技局申請20萬元,用作改善公司的IT 系統,提升公司的效率及生產力。 榮獲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香港15間商會支持 會上商界精英齊集,以支持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大會又獲得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香港15間商會支持,16 位出席及頒獎嘉賓包括 ( 排名不分先後)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麥鄧碧儀、香港總商會副總裁陳利華、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王惠貞、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徐炳光、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葉中賢、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陳建年、新界總商會副會長蕭金蓮、香港經貿商會副會長楊子鐵、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副會長楊全盛、香港商業專業評審中心榮譽會長周建榮、香港中小企業總會會長劉炳均、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會長林偉生、香港中小企業工商聯合會會董會主席譚耀泉、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第一副主席莊耀勤、香港中小企促進聯會副會長陳建鴻及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理事胡智聰。  熱烈祝賀昇華在線有限公司獲得香港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殊榮 

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審批醞釀多時,金管局終在八月底批出第一批共5個儲值支付工具的牌照,包括阿里巴巴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Tap&Go拍住賞、TNG電子錢包及八達通好易畀。有人望穿秋水,不過大部分香港人都對儲值支付認識不深,以致普及程度遠不及鄰近地區。比如在淘寶阿里巴巴的誕生地、被譽為「最大移動支付之城」中國杭州,最近就有一位德國人體驗到出門不帶現金的方便。 這位德國人阿福是微博紅人,他8月到杭州遊玩時,實測「最大移動支付之城」的威力,全程只使用手機和護照:早上用支付寶乘坐公車,到達目的地後,購物、吃飯點餐用掃二維碼(QR Code)方式支付費用。一天結束後,阿福說:「我去過全世界30多個國家,沒有一個城市能像杭州這樣便利。即使是路邊普通的燒餅攤,都能完成移動支付」。 試想一下,出門只帶手機便能支付衣食住行所有消費賬項如此方便,對事事講求效率的香港人應有一定吸引力,但事實卻相反,香港人用儲值支付工具動力似乎較低。要用儲值支付工具,首要將帳戶增值,不過現時大部份儲值支付工具增值都不能做到即日過數,而且儲值金額設上限,令用家覺得麻煩而卻步。其次是普及程度的問題,在外國人阿福的案例中,吃路邊普通的燒餅攤都可用儲值支付,但反觀香港,連乘坐小巴、的士等公共交通工具都非全部可用。另外,有儲值工具主打不能用信用卡支付的小商戶,不過宣傳不足,優惠又不多,令消費者使用該新科技的動力低。再來是用家對任何新產品的首次體驗,很大程度決定他日後會否繼續使用,早前有朋友見某個儲值支付工具與便利店合作推出優惠,就下載一試,結果在付款時電話App畫面出現問題,加上職員不熟悉運作,等了又等,還不如用已推出非接觸式(payWave)的信用卡一「嘟」方便。 雖然目前香港仍以現金支付為主,不過創新支付是全球大勢所趨,香港在這方面也要急起直追:解決最基本的技術問題,多從用家體驗角度出發,最終才會被消費者接受和普及化。  

近月,一架國航客機險些撞山,事情不禁令人回想去年深圳航空客機幾乎撞向大佛的同類事件。面對性質相似的「關公災難」,兩大航空公司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最終帶來的公眾反應和衝擊也大有分別。 深航事後坦白承認過失,表示已暫定涉事機師職務,並承諾檢討和加強安全訓練,而國航則以無線電頻率繁忙為由,試圖掩飾是次出錯,但後者顯然忽略了,於如今社交媒體發達的年代,控制塔對話紀錄及客機飛行軌跡是很易被披露及廣傳。 因此,深航事件發生後,只衍生出一波的災難,無論傳媒及網絡上的輿論氣氛均在短時間內幾乎同步滑落,但國航交代事件後,先是引發傳媒的第一波災難,然後更釀成社交媒體的第二波強力反彈,讓該企業面對更沉重的聲譽受損。 此結果正好給企業一個啟示:身處這個社交媒體發達的新世代,資訊的透明度和流動性往往是極高,而且即使是小眾,只要他們廣泛掌握有關資訊及聚集輿論,其威力足以動搖一間大企業的形象與發展。 故此現今的企業處理公關營銷上,必須格外小心,不宜試圖以混淆不清、掩蓋真相的方式處理災難,以為這樣可以淡化危機,事實上這只會火上加油,更易引發另一波的網絡災難。若企業能掌握這個嶄新的營銷環境,即使面對「關公災難」,也能較易化解危機。  

早前有幸受Google邀請,參加了他們跟香港大學合辦的「Understand Digital Marketing & Analytics in a Day」講座,跟聽眾分享一下我在香港做過的一些案例,讓大家對如何活用網絡行銷及資料分析有更深入的了解。於講座上我分享了一個香港其中一個旅遊點為例子,為大家解構如何活用網絡廣告收費模式去讓行銷最大化。 網絡常見的廣告收費模式主要為CPC(Cost-per-click)CPM(Cost-per-impression/mille),前者是以每個點擊率去計算收費,而後者則是按廣告條每顯示1000次的費用去收費。而今次我們為客戶選擇了用CPA(Cost-Per-Acquisition),計費方式為廣告投放「實際」效果才收費。但甚麼是實際效果呢?以今次的例子為例,如果客人經廣告再去消費的話,那當然是一個實際效果,但如果他們經由廣告看到開放時間、門票價格等可能引導消費的實用資訊,那亦會計算一個CPA。相對於較為泛用的CPC及CPM,它們主要是用來增加網站流量,每次收費就只有一次效益。而CPA主要是提升轉換率,一次收費後可以帶來永續性的收益,而品牌亦可以最大化廣告效益。 當然,不是每一個品牌都適合用CPA去投放廣告,大家應針對廣告的目標去作不同的選擇。例如想提升品牌形象,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自己的品牌,那CPM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希望提活動升互動率的話,CPC就可以讓你收到更好的效益。而希望可以藉着廣告去達至實際消費效果的話,那麼CPA就應該可以幫得到你。   

In the previous article, we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Media Monitoring. Let’s continue with this topic and discuss further about how to manage a brand’s reputation on the Internet. To manage one brand’s online reputation well, there are three steps to begin with. The first step is 『monitoring』 which can help find out the …

How to manage brand reputation online effectively Read More »

在上篇文章,我們探討了社交媒體監測的重要性,而這次則延續上篇的討論,談談品牌於網上聲譽的管理。 管理好網絡上的品牌聲譽,需要從三部曲入手:一是起底(Monitoring),找出究竟網民怎樣談論品牌和為何對此不滿;二是洗底(Repair),淡化和優化過去和現在的網上劣評及醜聞;三是露底(Reveal),進一步做到品牌心目中期待的形象,如值得信賴、強烈值得推薦等等。 關於起底,關鍵就是我在上篇專欄裏深入討論的社交媒體監測,從監測中看出網上討論品牌的主體、範圍和優劣之處是甚麼,找出啟示。 至於第二部曲洗底,品牌需要考慮哪些內容是需要淡化,例如於評論中滲入一些正面的新觀點,指出品牌做了甚麼彌補工作。在洗底過程中,我們最優先淡化的,是近期發生的負面新聞或醜聞,然後逐步淡化社交平台上的劣評,包括討論區和Facebook的討論內容。 以海天堂為例,三年前《蘋果日報》曾報道海天堂將疑似發霉龜苓膏,經處理後出售,其後更引發大規模的網上討論。假如海天堂欲正視問題,應該首先淡化這些《蘋果》的負面新聞,使它們較難搜尋,然後再處理其他網上討論內容,因為後者在搜尋的層面,會有滯後出現的情況,即使當下搜尋不到,也不等於之後無法搜尋,所以它們亦不能置之不理。 最為理想的狀態,就是在洗底完成後,當我們搜尋該品牌時,率先得出的結果是自己的廣告、官方網站、維基百科資訊、品牌的Facebook專頁及相關短片,然後是一些正面的新聞及討論。 來到第三部曲露底,品牌需要透過第三方的網上言論,相對婉轉地向消費者顯示正面的品牌形象,當中不外乎兩個方法,包括建立口碑(Word of Mouth)和KOL的宣傳──從行內名人的正面意見中重塑品牌形象。 歸所周知,後來海天堂在醜聞爆出後,推出廣告,以老闆吳耀明與盧海鵬對談的方式回應指控,試圖修補品牌形象,但不被網民接受,負評如潮。若然海天堂透過KOL重拾消費者信心,相信效果更理想。 儘管網上言論是複雜和難以完全掌控,但我們還是需要積極和持續地管理品牌形象,不然的話,當問題和危機爆發之際,往往難以扭轉劣勢,事倍功半。  

IT career talk CIO、IT professionals, IT entrepreneurs and academics will share some hands-on experience, from resume writing skills, introducing the latest and most popular IT jobs and path of getting into the industry, professional training, as well as startup experience and fund raising ways-will share all in the talk! Career talk topics: 10:30-15:15 Perspective of …

HKCS IT Career Expo 2016 Read More »

Panda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第一次去內地是被香港總部派去北京子公司出差。Panda在此行程中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找度娘唄」。Panda這幾天都一頭霧水。直到有一日,北京同事要帶Panda去吃北京著名美食北京烤鴨,見同事直接拿出手機在百度裏輸入了「北京哪裏的烤鴨最正宗」,立即就找到所需資訊,帶着Panda直奔目的地了。Panda亦終於解開了心中的疑惑,原來「找度娘」是這麼一回事,「度娘」即是百度知道。Panda覺得這種方式很有趣,於是也有事沒事在「度娘」上提出各種問題,每次都能很快搜到答案,有些當天沒有答案的,也會在第二天得到很多熱心網友的回覆。Panda於是瞭解到,「百度知道」已經成為內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用戶指數高,企業爭相做推廣 百度知道在中國是一個基於搜尋的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平臺, 用戶根據自己所求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並通過積分獎勵機制來鼓勵其他用戶解答。讓用戶的隱性知識變成顯性知識,並通過回答的沉澱和組織形成新的資訊庫,以實現搜尋引擎的社區化。 如今,中國互聯網行業由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分天下,百度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用戶量早已無法估算。僅我們知道的手機百度,就早已在2014年突破驚人的5億關口,而作為百度旗下最重要產品之一的百度知道,雖然無據可依,但其影響力亦可想而知。 如今,使用百度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一句耳熟能詳的口頭禪「有事沒事找度娘」就是最好的證明。如今在內地,無數企業早已競爭做百度知道推廣了。 客戶轉化率高,助力品牌建設 「知道」作為百度旗下最重要的產品之一,深受百度及消費者的重視。品牌於「知道」上的條目變相成為了品牌的履歷表,有可能為企業網站帶來意想不到的流量;再加上現在很多客戶都相信百度知道,認為百度知道的回答可信,為企業塑造品形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毫無疑問,百度知道已經作為互聯網時代網絡推廣最快、最好的方式之一,若想打進內陸市場,邁出這一步是必經之路!  

最近萬寧因為「在清潔工婆婆誤取印花的情況下,仍然提出控告」一事,引起不少網民爭議。事後萬寧在它的Facebook專頁作出回應,指案件進入司法程序,不便評論,更表示尊重香港法治精神和相信法庭的判決,最終火上加油,引發了「關公災難」,令聲譽大受影響。 萬寧之所以出現是次災難,核心原因是它以舊式的公關處理方式應付這次危機。 在社交媒體尚未盛行的年代,大企業應對公關危機,往往是及時發出新聞稿交代事件,但如今再以這種過時的手法處理,卻很易適得其反。 以萬寧一事為例,在交代中,它以官腔的寫法交代,營造了一種以「司法程序」作為公關盾牌的感覺,旋即觸動了網民的敏感神經,加上在這個社交媒體盛行的世代,網民能瞬間傳播資訊和作出集中的評論,導致危機的爆發速度更快,釀成如今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需知道,今時今日社交媒體當道,其實無論甚麼規模的企業,都必須正視和反思如何面對網絡上的公關危機,無法再以傳統的公關手段應對。 因為現今的大環境,是市場以由賣家主導變成買家主導,用家的集體意志和話語權決定了品牌的成與敗。因此,假如企業不理解這點,繼續以賣家主宰市場的方式處理營銷問題,雖然在法理上是沒錯的,但無視人情的元素,最後還是會招致像萬寧這次的公關危機。 在當今這個營銷新世代,企業要做好公關營銷、圓滑地處理公關危機,除了做好是非對錯的本分外,亦要重視人情,情理兼備,作出人性化的決策,這樣才能化危為機,守住甚至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在全球化影響下,同一品牌於不同地區的新聞和公關事件會互相影響,正所謂牽一髮動全身,品牌於任何國家的相關資訊也不容忽視。在發佈任何廣告和消息前,應先留意自己品牌在其他地區的最新消息,否則踩着地雷,公關便非常繁忙了。 以Samsung最新旗艦手機Galaxy Note 7為例,手機八月中上市後,在各地陸續發生懷疑電池爆炸事件。Samsung於八月三十一日宣佈韓國回收有問題手機及停止發貨,翌日已有香港媒體報導Note 7韓國停售的新聞。當已預訂的香港準用家苦等香港Samsung回應之際,其Facebook在九月一日只出現一則Note 7的廣告,如此一來,網民便紛紛在回應欄查詢、張貼懷疑爆炸及回收的新聞、留下負面評語等,短短兩日已有過百則回應,變相將負面消息長期置頂。而香港Samsung在九月二日才於Facebook發聲明,指香港發售之Note7 不受影響,不過很快又成為網民發表攻擊言論的平台,而且比廣告的帖子更甚。 有網民笑言「關公真係好唔得閒」!如果香港Samsung在發佈廣告前,留意到其他地區的負面新聞而抽起廣告,便可避免一連串網民的留言攻擊。有分析師認為今次事件「對Samsung品牌的潛在傷害,比短期的經濟損失要來得多」,但外界普遍對Samsung回收全球有問題手機的果斷大膽決定持正面評價。 由此事件引申出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公關的回應到底要有多快?其實公司內部可設定一個機制,將公關事件分成不同等級,愈嚴重的事件級別愈高,回應時間也要愈快。本次Samsung的事件,因涉及到用家安全問題,應是較嚴重級別,最好在韓國宣佈回收後兩小時內發聲明回應,避免影響香港潛在買家對Samsung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網上消息很多時都比傳媒快,不過本次事件卻是傳媒報導來得更快。所以無論是網上各平台或是傳統媒體的報導,以致品牌在任何地區的相關消息,都不可遺漏。看來日後公關對品牌消息的監察也要全球化,工作愈見繁忙了。  

繼電動車日漸普及,相信下一個汽車業的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的浪潮必定是無人駕駛的汽車。單是最近, Uber 在美國開始測試無人駕駛的的士服務,並邀請 1000 名市民來體驗這服務,據說民眾的反應讚譽居多,我相信這只是無人駕駛普及化的前哨戰! 很多人都有個誤解,以為「無人駕駛」的優勢,僅在於電腦取代了司機的位置,這就大大忽略了這浪潮的威力了!無人駕駛的汽車,其實是一台具有人工智能的移動電腦,結合了地圖、app、無線網絡、攝錄機、全球定位、感應器等於一身。早前有研究指出,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在路上行駛時每秒就製造出1 GB的數據,除了像是「行駛記錄儀」外,也包括記錄路上的情況、汽車內部零件狀況等,實在是一台「大數據」(big data) 機器,而「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定必又是兵家必爭之地。 最顯然而見的應用,在於智能駕駛:在路上行駛,無人駕駛的汽車可以透過互聯網連繫起來,運用位置、行駛速度、目的地的大數據,能夠實時計算未來的交通情況,預測塞車的位置,並且藉此按著最省時間、最順暢的路徑駕駛到目的地。在人手駕駛未必完全取締的年代,電腦可以分析司機的駕駛「大數據」,就駕駛習慣、路徑提出建議。 在市場推廣上,這是一個「藍海」(blue ocean),不論是我們平日去什麼地方、逗留多久,又或是喜歡用什麼路徑去、獨自去還是一家人去,這全是「大數據」,在無人駕駛的年代,商戶藉着分析這些客戶資料(customer profile),可以提供更個人化、人性化的推廣。例如你最近經常一家人去沙灘,你的車藉着分析你的習慣,可以聰明地向你建議沿途售賣水上運動用品的商店,又或是前往該沙灘的人常會去的餐廳。 在城市的層面上,無人駕駛將提升車輛、以及道路使用的效率:無人駕駛的汽車以車隊方式前進(有別於真人駕駛的車需要保持安全距離),代表着道路的效率大大提升,道路、泊車的空間可以更為集中,有些空間可以騰出作其他用途,可想而知,不單是改善了交通和生活,而且城市的面貌也必隨之改變。  

今時今日,不論大家的手機或電腦,都可能蘊含各種具有資訊價值的數據。聚沙成塔,這些巨量的資料就能成為大數據(Big Data),為商家提供準確的發展方向,獲取更大利潤。 正因如此,大數據變成了一種有市有價的商品之一。然而,市場上不同的大數據資料擁有人,對於交易抱有不同取態。這可分為三類:交易絕緣者、市場參與者和價值輕忽者。 交易絕緣者,是指資料擁有人覺得自己的資訊獨特和極具重要性,若把它們流出市面,則有可能失去本身的領先地位,所以不願進行相關交易。以萬事達卡為例,由於公司早已為多間銀行和商家提供服務,手握超過六百多億交易紀錄以推斷消費者行為,於是該公司選擇自己分析數據,然後根據結果發展其他商機。 至於市場參與者,是持有人知道自己的資料是有市場價值,所以願意在合適的條件和市場價格下出售它們,例如全球第四大機票購票網站「ITA軟件」則屬於這類。ITA認為公司應該把資料只集中用於賣機票的業務上,不作其他用途,所以願意將手上的大數據賣給其他公司。 而最後一種是價值輕忽者,他們往往只知手上的資料具有某種價值,但忽略了它們的潛在價值,所以不介意交出手上的資料,換取其他利益。再以信用卡為例,不少美國中小型銀行覺得處理信用卡欺詐成本很高,所以將這業務和有關資料轉往大型金融機構處理,結果像MBNA這種資本雄厚的美國銀行便可一間公司獨大,囊括大部分市場業務。 話說回來,香港的大數據仍是個有待完善的龐大市場,私營機構可用作提升業務增長;公營機構可用作掌握犯罪資訊。假如要推動香港大數據的發展,政府則需投放更多資源於建立一個穩健、公平的資料交易機制,讓交易者得到保障,從而孕育更多市場參與者投入其中。  

近日最受大家爭議嘅一定係Facebook於個別國家進行測試,將「News Feed」分為「Personal Feed」及「Explore Feed」;Personal Feed會出現喺主要嘅Timeline上,入面只會顯示家人及朋友嘅News Feed及Sponsored Feed;而Page Feed則移至Explore Feed嘅Timeline上,換言之如果Page Feed想出現喺Personal Feed上就要付費於廣告。Facebook希望用戶嘅Personal Feed Timeline上只會出現朋友嘅更新,但此舉將會令Page Feed嘅Organic Reach下降,大家或需要透過廣告嚟增加接觸目標客戶及曝光率! 雖然是次實行測試嘅國家係塞爾維亞、玻利維亞及斯里蘭卡,而Facebook亦表示並無意將測試功能真正推出市場。但網上亦有聲音表示呢個做法令品牌將大量資源投放於平台上嘅廣告費,忽略內容質素。但同時亦有KOL表示支持,認為能夠將有內容、有質素嘅專頁內容篩選出嚟, 無論如何我哋必須未雨綢繆,提升專頁內容嘅質素以留住「慣性收視」,令一班「Loyalty Fans」主動緊貼專頁嘅更新!長遠而言就要根據品牌需要而考慮其他內容平台,例如用戶數目不斷上升嘅Instagram及LinkedIn,了解唔同平台嘅獨特性,針對自己品牌嘅目標客戶需要而建立唔同平台,咁就可以減少Facebook作出重大改動時對品牌嘅影響。

數碼行銷的三個關鍵詞: 一、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 關係行銷,也就是線上顧客「我」的參與度,至關重要,綜觀而言這種行銷模式有三種不同的粘連方式,分別叫做金融(Financial)、社交(Social)及結構(Structural)。如果我們要做一個線上業務,最理想就是做到第三種,即結構粘連的程度。 第一種:金融粘連(Financial Bonding ) 金融粘連簡單來說,就是凡事向錢看,哪裡便宜就走到哪裡。由于顧客并沒有一些深层的考慮,如品牌、質素、外觀等,所以當消費時,價值是顧客唯一考慮因素。例如是訂購機票,現時很多網站如Ctrip都有訂購機票的功能,比起一般直接在航空公司訂機票,Ctrip最大的優勢是可以羅列出不同航空公司的機票,從而對比價格,這對於一些沒有對特定航空公司有情意結的客戶,可以輕易挑選出符合要求,而價格最低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金融粘連。 第二種:社交粘連(Social Bonding) 指網站和「我」直接有些許感情的基礎,沒那么容易離開;但如果第二個網站的貨品一樣那麼優秀,而且更便宜一點,那我會從第一個網站走到另一個。這種情況下,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預訂酒店。 A 網站的價格確是很實惠,但價錢上有沒有比別的網站便宜呢?但如果找到比A網站更便宜的 B 網站,我會選擇B 網站,這是很正常的事。但要留意的是,為甚麼第一個網站還是得到了我的垂青呢?因為他有社交反應(Social Response),可能有人在網站上可以發問問題,與我互動,解答我的難題。這樣有機會留到一批客人,但未必是最有效的。 第三種:結構粘連(Structural Bounding) 講金,但便宜些許少就離開,講心,留得住一時,但都不及結構強大,因為它令顧客不能離開,你試想一下,很多朋友不喜歡用 Yahoo,他一定會堅持說Yahoo會讓人入侵,所有東西被偷,很麻煩的。但無論他怎樣罵,他卻不走,為甚麼?既然Google搜索比較容易,伺服器比較快,為甚麼不轉? 那就是朋友圈不知道他的電郵,如果要通知每一位是很麻煩的,所以,儘管你很討厭Yahoo,但你卻走不了。你可能不常用hotmail,只不過因為某些原因走不掉。朋友都知道你的Hotmail電郵地址,這個就是結構粘連(Structural Bounding)。 Facebook也類似,你不可能不用,因為你全部朋友都在裡面,你想離開都不行。然而,為甚麼有的年輕人會離開Facebook 呢?正正因為他們不喜歡被人約束,不喜歡被人看到他的東西,所以他就走到另一邊。這些社交粘連對於我們來說有好處,但對我們來說是阻礙,所以做任何數碼行銷是一定要結構粘連,那才是最為牢固。 二、個人化(Personalisation) 個人化的範疇很廣,主要看4個層面。產品服務個人化、網站個人化、電郵個人化,以及溝通個人化。下面讓我們逐一分析。 第一個層面:產品服務個人化。 Amazon是美國很大的一個購物網站。你在Amazon搜尋過書之後,它會記住你的偏好,並為你推薦同類型的書籍,你搜索或購買的書籍或物品越多,它的推薦就會越準確。這就是數碼行銷的產品服務個人化。 第二個層面: 網站個人化。 網站可以做到絕對個人化。原因是因為它可儲存你以前的記錄。如果你登入用戶,它會知道你以往做過甚麼。我經常想問,如果我常常登入某個網站,為甚麼我不可以要求我看到的首頁與別不同? 但網站個人化在香港甚少見到。網站個人化講求如何把內容與個人結合。試想想一個 80 歲老人,上網時,網頁的字體太小看不清楚。他固然可以放大,但最完美的在於網頁能不能有自備這個設置。 第三個層面:電郵個人化 有時候,每個人收到的電郵推廣都一樣,但厲害的是名字不一樣。不過它有時候也會弄錯名字,例如將你的姓氏和名字會調換了,你不會覺得很奇怪嗎?奇怪在於電郵沒有做個人化。 一個好的推廣電郵應該是甚麼樣子的呢?你可以記錄對方過往有沒有開啟過你的推廣電郵?如果我連開都沒有開的話,你發送給我也只是浪費我的時間,你的資源。 如果對方有開啟的話,或者可以試試。如果每一個星期發送一次,開啟次數不多的話,你可以試試延長到兩星期,次數或許更多一些。當我覺得你沒有拒收我,其實可以做很多測試,但一般人不會。這就是一般電郵行銷的弊端,一封發給一萬人(one for all)。但真正的電郵行銷傳統是一對一。 第四個層面:就是溝通個人化。 溝通個人化包括你的職銜、電郵地址、內容、署名及發送頻率。你要保證顧客進門就不會離開,必須是由你去將溝通客製化(Customize),根據以上提到的三個層面,由產品及 / 或服務個人化,到網頁結構 / 內容個人化,再進而到終極的溝通個人化。 從個人化到如何更有效的達到電子客戶關係管理策略(e-CRM Strategy),最常見的有選擇助手(choice assistant)。當你在選手機的時候,你可能不知道每個型號的手機的功能,不是電話專家是難以分辨每部手機的功效的。所以你要使用選擇助手替你的選擇縮小,間接幫助你找出你最想要的手機型號。特別你是電子商務公司(e-companies)的時候,出現了太多產品難以選擇的時候,選擇助手這功能便能大大幫助了你。 訊息個人化 GA幫到手 另外一樣個人化的方法就是個人化即時訊息(Personalized Messaging)。無論在任何的通訊平台如電郵、SMS、WhatsApp做推廣也好,我們都一定要實行個人化。 一般來說是用電郵時,最差是甚麼都不知道的客戶,我們叫無名氏(Anonymous),你沒有辦法將其訊息個人化。但只要你了解客戶探訪你的網站的頻率,在網站做過甚麼動作,有沒有記錄下來,甚至有沒有他的ID,他的名字,他的電話號碼。當你知道越多東西,你的客製化成功率就越高。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 …

數碼行銷的三個關鍵詞 Read More »

社交媒體方向1. 善用社媒聆聽(Social Listening)工具 品牌可以透過Social Listening工具去持續聆聽用戶對品牌嘅意見、討論、用後感等,對品牌部署推廣或防止公關災難都非常重要,仲可以監察對手動向。 社交媒體方向2. 繼續利用影片行銷 「任何人」、神秘嘅煙花電視廣告喺2018年年尾都成功喺網上引起迴響,預料2019年仍然係由影片主導嘅一年。加上一條影片可以剪成唔同長短版本放到Facebook、YouTube,甚至剪成TVC等多平台播放,發揮最大效益。 社交媒體方向3. 認識Micro-influencers marketing 2018年KOL行銷多不勝數,但相信2019年Micro-influencers會開始取代KOL,成為主流營銷策略。KOL除咗價錢比較貴,亦開始俾人「賣廣告」嘅感覺,名不經傳嘅Influencers感覺更似真實用家,亦因為擁有大量Followers,產品資訊更容易滲透入佢哋嘅生活圈子。 社交媒體方向4. 做好品牌內容 相比起呃Like、留言「+1」呃engagement嘅內容,無論係Google定Facebook近年都出力改變演算法,去打擊一啲無內容/標題黨/假新聞等行為。2019年不妨認真做好品牌內容,配合大數據分析去製作吸引受眾興趣、引起佢哋消費意慾嘅內容,提高品牌形象、培養忠誠嘅Fans。 社交媒體方向5. 留意Stories Ad.發展 由Snapchat開始流行嘅Stories模式,好快就被複製到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甚至YouTube!目前全球每日有超過4億活躍嘅Instagram Stories用戶,加上不停開發嘅新功能,2019年可以多啲嘗試配合Instagram Stories新功能同Fans互動,搶佔市場。 推薦:

行銷巨人Peter Drucker說過: 「你不能量度一件事,就難以去改善。」(If you can not measure it, you can not improve it.) 以前,市場人員可能要靜待廣告或新產品推出兩星期,再慢慢搜集市場反應,但現在是數碼世代,市場人員可以拿到大量的即時數據,這些資料看似很值錢,但又應該如何變成現金呢? 市場人員須根據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購物模式,制定統籌「數碼行銷」策略,並在產品接觸客戶的層面和宣傳技巧上,隨機應變,迎合需要。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在掌握好傳統市場學概念後,以此作基礎,再作延伸,這更能有效探討數碼營銷時代裹,消費者的購買模式及相應的市場應對策略。  

要實現數碼行銷領域的「量度」,必然離不開全新的數碼策略模型。筆者身為策略師,曾向不少大中型企業制訂數碼策略(Digital Strategy),並以多年教學及顧問經驗,整合了一個全新的「數碼策略模型」(Digital Strategy Model),把數碼行銷的概念形象化,並涵蓋其特性,為市場人員提供框架,以便更有效應用到數碼行銷的策略制定和量度上。 這個全新的「數碼策略模型」提供了一套準則,並給予清晰的指引,讓市場人員制訂和量度推廣活動的指標,可因應不同的指標,訂立具競爭力的整合數碼策略。同時,這模型亦能作為一個結構框架,讓企業能決定採用哪些數碼行銷工具,以更有效達致行銷目的,並釐定運用哪些數據和量度工具,作檢測成效及改善活動之用。  「數碼行銷」的整合策略並不局限於技術操作層面,在執行方面亦應深究。例如: 01.接觸客戶時,文案是否切合顧客的語言習慣,內容是否別出心裁,能否在眾多 Post(Post)中出奇制勝,以加強顧客與品牌產品的互動性? 02.在社交平台處理負面評價時,企業是否有成熟的危機意識及配套,迎刃化解公關災難? 03.反之,如果在網下出現「公關災難」,企業又能否駕馭強大的數碼平台,扭轉頹勢,挽留現有客戶群之餘,又增加正面評價,吸納更多新客人呢? 市場人員在制定行銷計劃時,亦應按年度財務預算及業務性質,適當地分配資源到網上網下平台,作全面的市場策劃。一些小型企業及非牟利機構,亦可善用網上資源,以數碼平台,開拓新領域。 「數碼行銷」雖有別於傳統行銷,但不代表應摒棄傳統市場學概念,而應以這些學術模型為基礎,再加以建構及反覆修改,創立一套適合「數碼行銷」的獨特方案。 #個案分享: 快和準對數碼化的重要性 記得在去年10月,一間醫學美容中心推出一輯網上廣告,請來外貌非常相似的阮兆祥和盧覓雪飾演一對孖女,用二人的成長過程遇到的不同待遇,帶出做好皮膚保養的重要性。廣告推出後立即成為網上熱話,兩位藝人、連帶美容中心在社交平台的提及度(Social Mentions)大增。除了廣告片本身的瀏覽量高外,美容中心Facebook專頁的讚好人數,也在廣告播出後短短一個月增加了10%。 其實,阮兆祥和盧覓雪這對「孖公仔」組合並非首次在銀幕上出現。早在2010年TVB一個節目中,二人初次走在一起,已成功變做熱話。這次醫學美容中心廣告又將熱話「翻炒」,成功捉住網民對這個搞笑組合的喜愛度。當然,其他品牌也可乘著熱潮,邀請他們作宣傳。 熱話每天都有,但能否利用熱話為自己的品牌帶來好的宣傳效果,那便視乎市場營銷人員的功架了。在2016年,有網民將《夢中的婚禮》配上「雞!全部都係雞」的歌詞,很快便在網上鋪天蓋地流傳,不少市場營銷人員都爭相利用這首歌,在Facebook出帖子、拍片。早前也有補習導師將學生感謝他的Whatsapp對話放在Facebook專頁,不過很快就被網民質疑是他自己傳給自己「製造」感謝對話。不少Marketer都隨即「抽水」(即在某一事件上借機引申為對另一事件/事物的批判或嘲諷),製作相類似的感謝對話,為自己品牌「吸like」(即吸引對其的注意及喜歡),增加專頁的互動率(Engagement Rate),又可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品牌。 不過,即使市場營銷人員亦深深明白「即時」的重要性,但很多公司的制度都未必容許自己品牌的Facebook專頁帖子成為熱門話題。前線員工或營銷公司從看到熱門話題,到構思「抽水」點子、寫Facebook帖子、設計圖片,可能只是1至2小時的事情,不過有些公司的帖子要經高層審批,之後還要過「高高層」,拖延1至2天才通過,可能屆時熱潮己過。 所以在各行各業都走向數碼化的年代,無論是「抽水」的內容,還是在數年後重新利用過去的熱話作宣傳,都要「快」和「準」。  

privacy

We use cookies on this website to provide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browse the website, you are giving your consent to receive cookies on this site.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read our Privacy Policy